永州市蓝山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永州市蓝山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全县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社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达21.93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63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79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51亿元,增长1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006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6:31.0:43.3。“十五”期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比“九五”时期提高1.7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全面完成。通过考核评估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0个主要责任单位,18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新建沼气池等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农村卫生院建设、扩改建乡镇敬老院等项指标100%完成任务。

就业再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年末全县就业劳动力18.2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6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2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开展创建“平安蓝山”各项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纠和严打整治斗争,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秩序好转,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工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63万元,增长7.6%。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两个“一号文件”,在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调动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005年,粮食产量13.53万吨,增长4.3%。烟叶产量5936吨,增长5.6%。养殖业发展加快,出栏牲猪51.96万头,增长10.3%,出售和自宰的牛1.1万头,增长17%,羊出栏2.15万头,增长18.1%,家禽出笼212万羽,增长4.4%。水产品产量2295万吨,增长12.3%。

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粮食作物面积34.25万亩,增长3%,其中优质稻种植26.4万亩,增长1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16万亩,增长8.9%,其中烟叶种植面积4.44万亩,增长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59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184亿元,增长36.1%。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25.6万元,同比增加1137.4万元,增长11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4.5%,比去年提高9.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完成8551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6家,完成产值8.24亿元,增长29.3%,实现利润182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46万平方米,增长1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7.83亿元,增长34.4%,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及城镇个体私人投资完成5.34亿元,增长45.1%。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4亿元,增长44.2%;更新改造完成0.61亿元,增长27.4%。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在建项目16个,完成投资2.76亿元,同比增长2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见旺。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县及县以上零售额3.3亿元,增长22%,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6亿元,增长15%;餐饮业0.3亿元,增长7%;其它行业0.01亿元,增长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6787万元,增长10%。

六、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据部门统计,200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为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0%。出口总额为200万美元,增长300%。

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绩。全年共签订投资合同14个,推介项目39个。合同利用外资2570万美元,到位外资1500万美元,增长35.1%;合同利用内资8.3亿元,实际到位内资5.5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继续发展。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8403万元,增长9.9%,全县公路货物周转量78723万吨公里,增长12.3%;公路旅客周转量51114万人公里,增长12.7%。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24.8公里,建成通村公路35公里。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796万元,增长2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25万户,增加0.45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万户,增加0.2万户;小灵通用户5500户。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1016万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8416万元,增长18.6%,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12730万元,增长15.8%。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64亿元,比年初增加1.94亿元,增长1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6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增长17.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6亿元增长1.6%,其中个人消费贷款0.31亿元,增长20.9%。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382万元,增长1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1万元,增长12.0%;人寿险保费收入3700.5万元,增长18.2%,各项赔款支出616.5万元,增长38.5%。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拥有学校27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0203人,中等职业学校875人,小学在校学生280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拥有乡镇文化站12个,文化管1所,文物管理所1所,图书馆1所,文化娱乐开发中心1所。文物藏品17件,其中二级2件,三级15件,图书馆藏书2.3万册,新华书店出售各类出版物154.33万册,增加21.17万册,全县报刊期发19.42万份。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各一所,拥有床位总数510张。各村都有医疗点,全县卫生工作人员8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87人。新建2所卫生院门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