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蓝山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永州市蓝山县统计局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进一步提升,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初步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21亿元(按可比价,下同)同比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99亿元,同比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7.59亿元,占总数的6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42元,比上年增加592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11.51万吨,增加0.19万吨;蔬菜产量8.16万吨,增加0.5万吨;水果产量19090吨,增加5690吨;烟叶产量4664吨,减少1231吨;出栏肉猪42.3万头,家禽出笼193万羽,水产品产量1690吨。

200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1.17万亩,比上年增加0.77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比上年增加0.36万亩,蔬菜瓜果等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14.53万亩,比上年增加0.52万亩。当年退耕还林2250亩,人工造林13680亩,迹地更新3030亩,成幼林抚育3万亩,零星植树50万株,木材采代7.43万立方米。全年实现种植业及其它农业产值18035万元,林业产值4252万元,牧业产值16463万元,渔业产值1003万元。

整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全年全县共安排建整扶贫村29个,其中10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20多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民负担切实减轻。

二、工业和乡镇企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92396万元(现行价,下同),同比增长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6437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2766.7万元,同比增长45.7%,重工业产值13670万元,增长32.2%,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4698.9万元,增长3.06%。

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县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0.5万元(盈亏相低后),增长182.7%;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实现16241万元,增长57。93%,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为26871元,增长17.4%;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03,增长0.43%。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84427万元,同比增长8.0%。其中集体企业产值3665万元,比上年减少31.5%;私有企业产值80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9%;个体企业产值99852万元,比上年增长3.2%。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108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635万元,增长47.8%;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9473万元,增长13.4%。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2900万元,增长48.3%,更新改造投资2543万元,增长113.7%。

固定资产投资环境长足发展。永连公路蓝山至宁远、广东连州段已经全线通车。东西正街街道改造、塔峰西路建设硬化全面完成。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802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7万平方米。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年未全县公路总里程910.4公里,其中省道86公里,县道223公里,乡道59公里,村道542.4公里。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1966万元,同比增长12.3%,货物周转量57188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7175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2.3%、10.5%。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094万元,增长8.2%,年未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78万户,增长8.2%;移动电话用户1.45万户,比上年增长42.4%。

五、商业、财政、金融、保险

商业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99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0826万元,增长10.1%;餐饮业1683万元,增长31.1%;其它行业11490万元,增长10.4%。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实现零售总额11447万元。同比增长13.6%;非公有经济实现22552万元,增长9.9%。全县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完成64592万元,增长10.0%。

财政收支保持平稳,全年财政总收入740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1.6%;其中,上划中央的两税收入完成1157万元,增长5.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58万元,增长12.8%。税收返还收入126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7770万元;全年财政支出总计13590万元,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快速。年未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478万元,同比增加14426万元,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5245万元,比上年增长1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444万元,同比增长8.7%,其中消费贷款1723万元,同比增长70.5%。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310979万元,现金总支出297894万元,货币回笼1308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17.7%、21.4%。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845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财产险收入420.6万元,增长5.1%,寿险收入2425万元,增长26%,全年保险赔付额为627万元。

六、文化、教育、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年报刊期发1569万份,新华书店出售各类出版物123万册,全县拥有各类藏书160万册,拥有文物藏品335件,全县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7%。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未全县有学校348所,其中中学23所,小学324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57871人,当年毕业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973人,各类学校录取548人,其中本科243人,专科30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

年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729人,全县村村都有医疗点。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男子乒乓球在全省九运会中获双打第八名,2002年5月1日在全市南电杯乒乓球赛中获男子团体第二名。

七、社会、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未全县行政村总数358个,其中通电的村358个,通电话的村329个,通汽车的村338个,通电视信号的村358个,饮用安全自来水的村163个,社会治安基本稳定,万人刑事案件发案1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