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道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永州市道县统计局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克服前进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82560万元,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02万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66336万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05822万元,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66元,比上年增加380元,增长9.8%。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9.1:23.5:37.4,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呈小幅下降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2.1%,上涨2.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2.5%,上涨2.5个百分点;衣着价格指数为98.8%,下降1.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102.7%,上涨2.7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96.8%,下降3.2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460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43.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负担减轻。粮食企业“两次”改革成效显著。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县乡行政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政法部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会稳定。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不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民增收较为困难;就业和再就业、社保工作矛盾突出,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2年,全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狠抓种草养牛、退耕还林、优质烤烟、特色水果和蔬菜等项目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83826万元,增长1.0%;林业产值6123万元,减少9.2%;牧业产值65253万元,增长8.6%;渔业产值9832万元,减少4.7%。农林物渔业结构为52.1:3.6:38.5:5.8。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5.34万吨,减少6.6%;大豆产量14248吨,减少1.4%;花生7497吨,减少0.3%;烤烟1335吨,减少2.9%;蔬菜(含菜用瓜)47.30万吨,增长7.6%;水果(含果用瓜)61.24万吨,增长0.4%;出栏肉猪75.67万头,增长7.2%;出栏牛6.54万头,增长9.7%;出栏羊6.41万只,增长8.6%;家禽出笼864万羽,增长11.2%;水产品产量1.55万吨,减少1.8%。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4.72万亩,比上年增加0.58万亩,其中早稻调减0.23万亩;优质稻面积32.40万亩,增加1.07万亩。经济作物中,蔬菜(含菜用瓜)面积29.64万亩,增长4.4%;瓜果类(含果用瓜)面积1.88万亩,增长1.6%。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7.1%,比上年高1.4个百分点。一批优质烤烟基地、蔬菜基地、水果基地、按树基地、养殖基地初具规模。据县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27.38亿元,比上年减少3.0%;乡镇企业利税总额12823万元,减少26.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以整治病险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县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30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重点整治。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41万千瓦,增长14.3%。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均保持增长态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51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01万元,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5914万元,增长11.1%,重工业增加值6187万元,增长22.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9210万元,增长6.6%;集体工业增加值1420万元,增长41.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71万元,增长78.3%。

工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10.75万吨,比上年减少4.0%;皮鞋18.10万双,增长13.1%;化肥1.88万吨,增长2.85倍;纱0.35万吨,增长3.3%;布0.23亿米,减少11.4%;十种有色金属92吨,减少9.8%;发电量1428万千瓦小时,减少23.6%;自来水生产量380万吨,增长3.3%;白酒1832吨,增长21.7%;日用陶瓷1130万件,增长26.4%;单色印刷品31.39万令,增长15.8%。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为279万元,比上年增长9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亏损49万元,比上年减亏24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69万元,下降31.0%;企业亏损面为9.5%,比上年下降18.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不容乐观,企业效益有所下降。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75万元,减少0.9%。四级及以上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21万元,减少67.7%。施工单位工程个数39个,其中投标承包26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万平方米,增长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4万平方米,增长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1463万元,增长11.0%。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9678万元,增长13.3%;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1785万元,增长10.5%。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563万元,增长10.3%;更新改造投资2218万元,增长18.4%,其他投资2897万元,增长9.2%。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2002年,全县19个重点项目建设有14个项目全部完工。城市防洪工程开始启动,潇水二桥已开工建设,道州北路非机动车道水泥硬化、月岩中路亮化工程、道州商贸城一期工作基本完成。农发行大楼、人行大楼、移动大楼等工程进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