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东安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55万元,增长11.8%;电信业务总量2004万元,下降14.4%。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5万户,其中市内电话用户1.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6万户,增长22.7%;小灵通用户达到5104户,宽带网用户也达到了3081户。 旅游业发展逐步升温。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44%。旅游宣传和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经营权成功转让,正在积极筹划舜皇山老山界户外拓展运动旅游项目,紫水河漂流项目已顺利开漂。 六、财政、金融、保险和贸易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38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08万元,同口径增长36.1%。全县财政总支出32983万元,增长28.4%。 金融存贷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24亿元,同比增长17.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67亿元,增长5.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940万元,同比增长3.6%,其中:人保保费收入1020万元,寿保保费收入2380万元,平保寿险360万元,平保产险180万元。全年赔付金额941万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人保赔付601万元,寿保赔付222万元,平保寿险赔付40万元,平保产险赔付79万元。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193万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县的零售额57335万元,增长15.8%;县以下零售额38858万元,增长13.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2287万元,增长13.1%;餐饮业12911万元,增长18%;其他行业995万元,增长39.6%。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通过加强项目开发、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并精心组织参与“港洽周”、“珠洽会”、“厦交会”等活动,招商引资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共引进项目146个,其中内资项目129个,外资项目17个,合同引进资金11.46亿元。全县实际利用外资达1504万美元,同比增长65.5%,实际到位内资6.98亿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4所,其中:小学44所,普通中学47所,职业中学3所。全县小学在校学生28668人,当年招收新生480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597人,当年招生1060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942人,当年招生2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553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872人,再创历史新高。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各类学校共有专职教师5216人。社会办学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5所。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共有科技所(站)16个,农村科技推广小组478个,培养科技示范户59户,全年举办科普培训班618期,培训人员达1.2万人,组织推广应用医学、卫生、科技新技术32项。2005年,我县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先进单位;农业“水稻单产提升行动”获市科技进步奖;工业“蜜蜂牌三氧化二锑”被省科技厅批准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有文化馆1个,农村文化馆(室)16个,图书馆1个,农村图书馆(室)3个,共藏书7万册。电视差转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8%。全县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3个,其中:县以上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6个,私立医院1个,拥有病床615张,其中:县以上医院病床44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211人,其中:执业医师254人,执业助理医师428人,注册护士288人,药剂人员93人,检验人员4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行各项体育比赛54次,参赛人数近万人;成功举办了东安县首届武术节、两省三市春季画眉鸟竞斗赛;成功承办了全市“电力杯”、“劳动保障杯”、“公路杯”三次篮球赛和全市大中型企事业门球赛。竞技体育成绩突出,2005年,我县运动员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男子刀术第三名和传统拳术三等奖,获得全省跳水,跆拳道两个第1名,摔跤第2名和62kg级举重全市冠军。 九、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围绕“保护生命之水,珍惜生态环境”的活动主题,开展了2005年“东安环保世纪行”活动。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把“环保第一审批关”,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90%。加强了对石期河污染、矿山开采、冶金行业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力度,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71.43%。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退耕还林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完成退耕还林新造林9000亩,其中坡耕地造林4000亩、荒山荒地造林5000亩。长防林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完成12500亩,其中新造25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进一步优化了我县生态环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66645户,总人口为592080人,比上年增加15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094人,农业人口517986人,分别占12.5%、87.5%。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09522人,女性人口282558人,全年共出生4501人,出生率为7.6‰;死亡人口2163人,死亡率为3.7‰;全年净增人口2338人,自然增长率为3.9‰。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年末职工人数19035人,其中:国有经济17229人,集体经济349人,其他经济1457人。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27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工资14739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有经济人均工资14935元,增长13.4%;集体经济人均工资21542元,增长112.3%;其它经济人均工资10767元,增加1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比上年增加355元,增长12.4%,其中工资性收入807元,增长16.5%;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320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8元,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233元,增长1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5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3393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6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6856人、11347人和10962人。全年共发放各项保险金7476.4万元,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67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655万元,失业保险金25.4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119万元。劳务经济发展迅速,累计劳务输出14.63万人次,其中新增9450人,创造劳务收入近9个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