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汝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汝城县统计局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汝城”为目标,按照“认真搞好保先教育,努力实现保先目标”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和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强化投资主体,不断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综合 全县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85048万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656万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44602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84790万元,增长9.5%.全县产业结构暂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9.5:50.7:29.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5.4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经省市两级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9小项考核指标已全面或超额完成。其中: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农村五保户供养等15小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占项目总数的78.95%,八件实事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 经济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通过开展经济环境专项治理,推行政务公开,整治收费秩序,遏制了“三乱”歪风;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深入开展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县,“四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深入开展“平安汝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社会治安面貌。着力建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隐患的化解力度,较好地防止了重大群体性事件上的发生。通过严打整治工作,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通过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粗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脆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的弱势地位依旧明显,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压力有所加强。 一、农业 农业产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19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45238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9748万元,增长7.41%,牧业产值32442万元.增长3.74%,渔业产值731万元,增长1.7%。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9500吨,比上年增长4.5%;油料3780吨,增长17.17%;棉花300吨,增长43.5%;水果35123吨,下降9.9%;果用瓜19512吨,下降8.9%。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全年牲猪出栏37.8万头,增长1.6%;家禽出笼102.8万羽,增长0.59%;肉类总产量27879吨,下降1.85%;禽蛋产量1648吨,水产品产量102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5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50.5:10.9:36.2:0.8:1.6。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6.92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和优质稻29.6万亩,杂交制种1.21万亩,杂交玉米6万亩,商品瓜菜8.62万亩;新增小水果1.48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1417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922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投资2500万元,新建移动通讯基站29个;完成退耕还林1.2万亩,珠防林0.25万亩,迹地更新2.3万亩,引导民营造林8000余亩。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扶持发展市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家,全年实现总产值3740万元,带动基地总产值5899万元,分别增长48.12%、36.8%。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63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2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29个,生产开发项目136个,集体经济项目55个。 二、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200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03120万元,为历史之最;增加值127733万元,增长22.4%,占全县GDP的44.8%,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871万元,增长30.8%,实现利税28604万元,增长113.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434.63%,比上年增加142.33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产钨精矿7954吨,增长91.2%;钼精矿2320吨,增长211%;人造板92299立方米,增长170.7%;水泥8.29万吨,39.7%;成品钢材140800吨,增长70.6%;铁合金3120吨,增长148.2%;发电量75804万千瓦小时,增长55%。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37053万元,增长109.8%;产品销售率为100.3%。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523万元,增长27.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8%;国有投资2976万元,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为132911万元,占97.8%;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83646万元、5224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1.6%、38.4%;水、电、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继续保持旺盛活力,三星工业园、渔仔口电站、淇南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805万元,增长17.2%;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达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6家。 四、交通运输 交通事业繁荣安全。2005年,投资规模扩大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业增长加速。全年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8551万元,增长7.8%。乡村公路建设得到加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标准货运周转量609968万吨公里,全县旅客周转量52313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604735万吨公里,均增长5%,全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1条98.6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1633.7公里。 2005年,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9362万元,增长24.2%。 五、县内贸易与外资外贸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5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激发了全县人民的消费预期,商贸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9万元,增长13.1%。其中,县级零售额21725万元,增长12.97%;县以下农村零售额16854元,增长13.25%。在行业分组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459万元,增长13.09%;餐饮和住宿业5106万元,增长13.09%;其他行业6014万元,增长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