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苏仙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郴州市苏仙区统计局

金融运行平稳。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37亿元,比年初增加13.0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9.88亿元,比年初增加6.4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53亿元,比年初增加5.18亿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保费收入9955.8万元,同比增长28.78 %,各项赔付支出2069.9万元,增长14.15%,赔付率为20.79%。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7932万元,增42.9%,各项赔付支出194万元,下降16%;财产险保费收入2034.84万元,下降6.7%。各项赔付支出1875.9万元,增长18.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初中教育完成率99.1%,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全区普通高中招生2599人,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职业教育多元发展。职业学校招生2559人,在校生规模5792人,全区高考本、专科共录取人数2247人,其中本科1266人。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2家,完成产值11.95亿元,增长48%。全区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6项,全区初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189人;农村拥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实用人才6600 人。全年列入省及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艺术表演团体2个:百花艺术团、阳光艺术团,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送戏下乡59场,送电影下乡360场,送图书信息下乡3500册,有高山背、王仙岭两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成功举办了“苏仙区电力杯家庭和美才艺大赛”,在全国第三届校园才艺大赛中2人取得金奖,12人获得一等奖,11人获得二等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网吧”监控管理取得明显效果。

广播电视稳步发展。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7 %;电视人口覆盖率96 %。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苏仙区突出抓好乡镇卫生院建设、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妇幼保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质量和安全等重点工作,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7个,拥有床位总数1400余张。年末全区卫生技术人员   1500人。全区计划免疫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3.34%。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积极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省青少年运动会中取得5枚金牌、5枚银牌、10枚铜牌。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年建设占用耕地6.2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4.3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16.43千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7年,全区狠抓矿山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矿山周边环境得到好转。工业企业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削减率1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75%。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2007年杜绝了较大安全事故。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05人,死亡率下降了20%;工矿贸易十万从业人员死亡2.2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6.1人,煤炭百万吨死亡4.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34.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27万人,乡村人口14.55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1.5‰;死亡率3.48‰;自然增长率8.02‰。全区常住人口为38.27万人。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6.5%。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据城镇住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45.2元,增长17.83 %,其中:工薪收入9219元,增长11.94 %;居民经营性净收入3080.26元,增长134.7%。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平纯收入为5475元,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2189元,增长17.8 %;家庭经营收入2493元,增长2.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793元,增长30.2%。

消费水平的有所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59元,增长15.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2元,增长18.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8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88平方米和29.93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243人,其中:企业单位14405人,机关事业单位6838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12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121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326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193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35万元。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农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3021人,保障金额103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