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苏仙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运行平稳,保持合理增长。苏仙区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11亿元,比年初增加3.9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5亿元,比年初增加2.6亿元;苏仙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72亿元,比年初增加1.56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面上7679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5499亿元,增长26%;财产险保费收入2180亿元,增长7.1%。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2085万元,增长4%,其中:人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503万元,下降40%;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582万元,增长3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苏仙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苏仙区财政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550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41%。全年安排实施区级科技项目45项,进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为2项、5项、10项。苏仙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7亿元,增长25%。全年完成专利注册申请44件,实施27件;苏仙区完成省级成果鉴定3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苏仙区适龄幼儿接受一年学前教育率达100%;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苏仙区小学120所,初级中学15所,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4所,九年一贯贯制学校9所,职业高中8所。苏仙区共有教职工4174人,在校学生4742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0772人,中学在校生26655人。苏仙区高考录取人数2121人,其中本科录取1068人;苏仙区成教、自考及各类等级、职称等社会考试得到发展。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苏仙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违规网吧经营和违法音像制品销售得到整治,获得了全省文化市场稽查先进单位。 广播电视宣传和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2.8万户,入户率50%,苏仙区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97%、96%。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苏仙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卫生院16个。年末苏仙区卫生工作人员146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8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85人,注册护士391人。苏仙区卫生机构床位数1379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我区荣获了湖南省第十届全运会集体三等功。苏仙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活跃,老年活动项目和场所增多, 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苏仙区加大了环境保护和监测力度,对一些工矿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全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5项目,本年竣工项目15项,完成投资额5078.9万元,比上年增长239.8%。苏仙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1.5%、57.24%,分别提高5.47个、2.85个百分点。苏仙区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标准以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2006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08人,比上年减少0.05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和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末苏仙区总人口(户籍人口)34.99万人,其中:市镇人口(包括城镇区人口、城镇区延伸区人口、城区外的工矿区人口)19.4万人,乡村人口15.59万人。苏仙区常住人口38.18万人。苏仙区人口出生率为12.4‰;死亡率为3.8‰;自然增长率为8.6‰。苏仙区计划生育率为97.06%。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平纯收入为4903元,增长8.99%,其中:工资性收入1859.2元,家庭经营收入2434.8元,分别增长15.1%和4.3%;据城镇住户调查,苏仙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62元,增长10%,其中:工薪收入8234元,居民经营性净收入1312元,分别增长15.4%和12.1%。 居民消费水平的所提高。苏仙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0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93元。分别增长7.8%、7.5%。储蓄存款增加。苏仙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21.6万元,人平6231元,增加714元,增长12.9%。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44.3m2和29.6m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苏仙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920万人,年内新增3372人,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069人,机关事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85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575人,年内新增172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819人,年内新增2224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1576人,其中城市居民8650人,农村居民2926人,最低生活保障金1023.2万元,其中城市民民931.9万元,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苏仙区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