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桃源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4 常德市桃源县统计局

城乡集市贸易繁荣稳定。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37190万元,其中,综合市场成交额20360万元,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7944万元,工业消费市场成交额8668万元。年末有各类市场62个,其中,综合市场49个,农副产品市场8个,工业消费品市场5个。

据工商部门登记,年末有证个体工商户12982户,比上年增加632户,从业人员14219人,增加687人。年末有私营企业309家,雇工人数6431人。

市场物价略有回升。全县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1.1%,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9%,定基比上涨0.9个百分点。基比指数分类看:食品类103.3%,饮料烟酒类100.7%,服装鞋帽类104.0%,日用品类97.8%,家用电器类97.3%,农业生产资料类105.1%,服务项目及收费类103.7%。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3年,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693万元,增长11.1%,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874万元,增长15.3%。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各税4815万元,增长18.2%;农业税6548万元,农林特产税1894万元,均与上年持平;耕地占用税478万元,增长4.2倍;契税130万元,增长8.3%。全年财政支出3570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农业支出2721万元,增长2.6%;文教事业费支出10372万元,增长4.5%;行政管理费支出4958万元,增长16.6%;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2440万元,增长32.8%;科技支出169万元,增长0.6%。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6212万元,比上年末净增46797万元,增长15.4%;贷款余额2399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5596万元,增长7.0%。国家银行现金收入760898万元,现金支出777344万元,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6446万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6945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寿险业务收入5701万元,增长8.4%;保险业务支出3004万元,增长6.1%,其中,寿险业务支出1990万元,增长5.2%。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我县列入和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全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53项,申报国家专利技术5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其中获得2003年省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会科技创新金奖2项,新发展技贸机构3家,科技贡献率达47%。

全县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1041人,其中,按职称分,有高级职称的241人,中级职称的3886人,初级职称的6270人;按单位性质分,事业单位10836人,企业单位205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2所,其中,职业中专1所,普通中学53所,完全小学137所,特教1所,小学教学点170个。在校学生114110人,其中,职业中专4300人,普通中学56956人,小学52785人,特教69人。教职员工7832人,其中专任教师566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除外,小学升学率99.9%,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分别达99.99%和99.17%,小学、中学合格率分别100%和98%。全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647人,59人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奖励764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308人次,省级奖励69人次,市级奖励387人次。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有电影放映单位44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放映电影10080场,演出剧目450场,影剧观众达258万人次。全县有集镇文化中心40个,图书室124个,文化户410个,民间剧团20个。县图书馆藏书109738册,县文管所收藏文物16413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年内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表的文艺作品350件。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县乡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县乡村光缆联网和小片网建设246杆公里,深水港、三阳、龙潭、观音寺、佘家坪等乡镇3700用户能收看到35套高质量的有线电视节目。全年升级改造乡村有线电视网络55个。年内改造村级广播站28个,新增高音喇叭280只,调频喇叭100只。年末共有有线电视用户69500户。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5.34%。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50个,病床150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74人,其中,执业医师650人,执业助理医师328人,注册护士477人,药剂人员274人,检验人员107人。乙脑等20多种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41.5/10万以内。药品检测合格率99.0%,“四苗”全程覆盖率95%,住院分娩率93.67%。年末农村有来自水厂、站95个,饮用清洁卫生水的人口达79.42万人,占农业人口97.9%。

2003年,全县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年内重点抓了摔跤、柔道、跆拳道、举重、游泳、乒乓球六大项目的训练。电脑体育彩票布点10个,全年收益金达10万元。参加市以上体育比赛,我县运动员获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的好成绩。年内向省体校输送新生16人,向市体校输送新生12人。

九、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3年,我县外向型经济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内引外联项目73个,已开工建设项目59个,合同利用外资1088万美元,引进到位资金1006万美元,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821万元,上交税金98万元,实现利润3002万元。年内新批三资企业4家。

旅游事业因“非典”影响有所滑坡。年内桃花源旅游风景区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1%,其中,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2100万元,比上年下降56.3%,实现利润468万元,完成税金30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4.1%和44.0%。年内举办了2003'中国湖南桃花节和“福”文化节。

十、人口与劳动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末,全县总户数314728户,总人口973396人,比上年增加15人。总人口中,男性505467人,女性467929人;农业人口811033人,非农业人口162363人。全年出生6286人,出生率6.5‰;死亡5569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长率0.8‰。全县一孩率99.27%,计划内生育率97.77%.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2431人,其中,在岗职工21851人;劳动报酬总额28363.6万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27836.5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2217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01元,增长15.2%。

十一、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据百户农民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47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增长6.0%,据全面统计,农民人均实际所得收入2306元,增长4.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9376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平3018元,增加4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