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桃源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常德市桃源县统计局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县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9.2%,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1%,定基比下降0.9个百分点。基比指数分类看:食品类98.8%,饮料烟酒类98.1%,服装鞋帽类104.9%,日用品类100.4%,家用电器类95.4%,农业生产资料类102.0%,服务项目及收费101.2%。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2年,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721万元,增长5.4%,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493万元,增长5.7%,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各税4073万元,同口径增长3.6%,农业税6548万元,比上年增加4956万元;农林特产税1894万元,增长120.2%;耕地占用税91万元,下降39.3%;契税120万元,增长20.0%。全年财政支出31918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农业支出2652万元,增长28.4%;文教事业费支出9926万元,增长63.0%;行政管理费支出4252万元,增长41.6%;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1838万元,增长91.1%,科技支出168万元,增长1.2%。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82674万元,比上年末净增48014万元,增长20.5%;贷款余额22433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044万元,增长1.4%。国家银行现金收入619327万元,现金支出638390万元,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9063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6449万元,比上年增长56.9%;保险业务支出2784万元,增长5.2%;完成税金93万元,增长2.7%。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我县列入和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项,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全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34项,申报国家专利技术3项,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以上民营科技企业2家,新发展技贸机构6家,科技贡献率达46%。

全县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103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07人,中级职称的3649人,初级职称的6637人。按单位性质分,事业单位10508人,企业单位522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展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8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55所,完全小学222所,小学教学点138所。在校学生116819人,其中,职业学校3189人,普通中学54809人,小学58723人,特教98人。教职员工7509人,其中专任教师68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除外,小学升学率100%,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分别达97.99%和99%,小学、中学合格率分别100%和98%。全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160人,816人被成人大中专院校录取,223人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奖励263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9人次,省级奖励98人次,市级奖励146人次。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有电影放映单位43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放映电影10100场,演出剧目208场,影剧观众达200万人次。全县有集镇文化中心41个,图书室124个,文化户410个,民间剧团18个。县图书馆藏书109538册,县文管所收藏文物2065件,文物标本485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年内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表的文艺作品398件。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全年投入200多万元,完成县乡光缆联网78公里,陬市、漆河、桃花源等人口密集乡镇7000用户能收看到35套较高质量的有线电视节目。全年升级改造乡镇有线电视站网络12个,新建村级有线电视小片网38个,架设有线网络干线140多公里。年末共有有线电视用户69500户。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5.13%。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9个,病床144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83人,其中:中西医师814人,护师护士517人,药剂师91人,检验师240人。乙脑等20多种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94.15/10万以内,药品抽检合格率98.0%,“四苗”全程覆盖率99.1%,新法接生率100%。年末农村有自来水厂、站95个,饮用清洁卫生水的人口达79.42万人,占总人口99.7%。

2002年,全县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产业初具规模。篮球、太极拳、门球、老年健身操、象棋、围棋、羽毛球活动常办常新,深受欢迎。电脑体育彩票布点9个,全年收益金达8万元。在省“九运会”上,我县运动员获银牌1枚,铜牌2枚的较好成绩。

九、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2年,我县外向型经济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内引外联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455万美元,引进到位资金28368万元。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61万元,上交税金335万元,实现利润195万元。年内新批三资企业1家。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年内桃花源旅游风景区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其中,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0%,实现利润836.5万元,完成税金53.6万元。年内成功地举办了2002’中国湖南桃花节。

十、人口与劳动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末,全县总户数310646户,总人口973381人,比上年减少5人。总人口中,男性503025人,女性470356人;农业人口813548人,非农业人口159833人。全年出生7400人,出生率7.6‰;死亡6623人,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0.8‰。全县一孩率82.7%,计划内生育率97.34%。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3603人,劳动报酬总额26998.7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0645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683元,增长17.3%。

十一、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据百户农民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97.4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3.9%,据全面统计,农民人均实际所得收入2206元,增长1.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54110万元,比上年增长18.0%,人平2611元,增加398元。

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有敬老院9个,床位176张,共收养116人。全年优抚对象6156人,优待金138万元。全年城镇低保人数8730人,低保金额43万元;对困难户、散居孤老残幼的集体供养金额422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年内以治理废水、废渣、噪声为重点,先后查处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年审批环保项目46个,环保投资138万元。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1.25万标立方米,处理量10.5万标立方米,达标量8.9万标立方米,达标率80.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2万吨,处理量55万吨,达标量70.26万吨,达标率70.0%;县城烟尘控制区9.2平方公里,覆盖率100%,噪声控制区7.77平方公里,覆盖率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