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武冈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统计局 2008-04-14 11:15:25 2007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武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经济平稳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27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5137万元、80152万元、172322万元,分别增长5.1%、21.9%、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0%、18.7%、40.3%。全年经济运行平稳。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326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3.3∶17.4∶39.3调整为41.0∶18.7∶40.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61.3%上升到67.2%。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市8件实事21个考核项目全面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52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736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93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3500万元;职业技能培训2006人,劳务输出12.7万人;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由上年的400元提高为440元。建设廉租住房1200平方米。农村教育“两免一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政策全面落实。 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财政收支、就业和社会保障、节能降耗压力大,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增加值175137万元增长5.1%。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粮食、蔬菜、瓜果、药材等作物种植明显扩大,优质稻种植率由上年的68.7%上升到76.9%。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其中省级2家),年销售收入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湘西开发农业重点项目共建立原材料基地8万亩,带动农户3.2 万户;新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个,供销系统兴办“两社一会”36个,覆盖2万多农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建设,完成治理病险水库 21座、山塘 6500口,新建防渗渠道14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万亩,建成通乡公路48.5公里、通村公路402.1公里、沼气池416口,解决了2.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216个村通路、60个村通信、74个自然村收看有线电视等问题。建成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4所、农村乡镇卫生院8所、乡镇敬老院2所,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稳步推进。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252万元。全市贫困人口较上年末减少0.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0.2万人、0.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产增效。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6621万元,比上年增长25.5%。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4754万元、销售产值146100万元,分别增长38.9%和54.3%;产销率为100.4%,上升0.7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668.4万元、利税15131万元,分别增长34.6%和29%;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0.9%下降到6.4%。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11703万元,比上年增长48%,11家新的规模企业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家,超过5000万元的有3家。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531万元,增长6%;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871万元,增长59.5%;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4.7万平方米,增长27.4%;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增长29.6%;销售面积10.2万平方米,增长5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763万元,比上年增长42.9%,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77.4%。按城乡分,城镇投资194832万元,农村投资72931万元,分别增长50%和26.9%。按产业分,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23064万元、111703万元、132996万元,分别增长111.7%、 48%和31.7%。交通、水利、能源、旅游、工业、农业、房地产业、城市建设成为投资重点。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0400万元。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5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9507万元,为年计划的169.4%。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工程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铜宝新城建设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五、交通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92公里。全年实现公路客运量400万人、旅客周转量40970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3.3%和10.3%;货运量300万吨、货物周转量4210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和13.1%。 邮电、通信快速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邮政2900万元、电信9900万元,分别增长15%和16.5%。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2万户,增长33.9%;固定电话用户7.9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1.98万户、农村电话5.9万户、小灵通1.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7730户,增长7.6%。全年函件1.3万件,报刊累计数23.4万份,邮政储蓄平均余额99900万元,增长21.4%。 六、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内、外贸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875万元,比上年增长18%,为10年来最快增速。按销售地分,市本级、市以下分别实现零售额109010万元、57865万元,分别增长20.8%、1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15627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10599万元,分别增长18.4%、12%。城市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规模化、连锁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网点增多,连锁超市不断涌现。全市拥有各类市场29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5个、农副产品市场1个、工业品市场1个,全年市场交易总额10亿元。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30万美元,增长18.2%,其中出口330万美元,增长18.2%。 利用内资大幅增长,外资小幅增加。全市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1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3.7%。实际利用外资570万美元,增长14%。 七、旅游和城市建设 游客接待量略增。全市各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1万人次,同比增长3.5%,自驾车游成为主流。实现旅游收入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5%。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上年的20%提高到21.4%,城镇人口16.1万人;城市建成区14.1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7.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22.7%、绿化覆盖率23.2%;供水能力2.6万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67.4%;储液化气能力50吨、天然气6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31.9%;污水处理率10%,生活垃圾处理率50%;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4.1标台。完成城市规划修编城市规划总面积35.5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