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耒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3 衡阳市耒阳市统计局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0个,实际利用外资3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实际引进内外资项目106个,到位资金10.5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衡阳锦东化工、建涛电石冶炼、东兴水泥二期扩建等5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有南玉有色冶炼、博多电子等39个。

七、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调控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2007年,财政总收入居全省第七名。全年财政收入达8.19亿元,同比增长25.68%,为预算的108.34%,其中:市本级收入54307万元,为预算的110.33%,增长27.28%,财政总支出117852万元,为预算的96.16%,增长28.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达747.5元,同比年同期增长25.21%。

金融业持续繁荣。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7565万元,比年初净增128076万元,同比增长16.64%,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0674万元,比年初净增102394万元,同比增长16.56%,农业存款15320万元,比年初净增1311万元;企业存款余额104704万元,比年初净增21246万元,同比增长25.46%。各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63726万元,比年初净增36135万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85177万元,比年初净增长24350万元,同比增长15.14%,短期贷款169642万元,比年初净增12260万元,同比增长7.79%,其中:累计发放农业贷款59151万元,比年初净增4578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639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5022万元,寿险收入761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705万元。

八、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00个,其中:网吧128个、歌舞娱乐场所225个、电子游戏厅97个、音像行94个、剧团4个、演出经营场所2个、书店46个、艺术培训点6个、美术经营点1个、电影院1个、印刷厂13个、打印店48个。广播电台各1座,电视台1台,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6%,城区有线电视用户达45000户、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58000户,通有线电视的村达269个。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3个,床位1591张,从业人员3369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789人,其中医生1003,护师、护士629人。全市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89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15人。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共42个,村卫生室642个。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人数达80.665万人,参合率达90.92%。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体育活动300余次。参加上级体育比赛5次,举办市本级重大体育赛事17次。成功举办耒阳市首届运动会,运动会设太极拳、门球、篮球、羽毛球、环城跑、趣味体育等13个大项、126个小项,全市共有98个单位组团,近万名运动员参赛。全民健身日趋活跃,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迅速,市体育总会归口管理的单项体育协会已达20个,全市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共有会员13000人。参加省常规赛,田径队获金牌1块、银牌2块、铜牌1块,总成绩居衡阳市首位。全市共向衡阳市输送运动员6人。

九、 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各类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462人。全市共引进新技术新成果27项,推广18项,投资额23亿元,其中:重大项目14项。万世达公司、大唐耒阳发电厂等企业共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46万元。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不断提高。

教育工作稳步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2007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4297人;有普通中学69所,在校学生65507人;普通小学381所,在校学生82525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4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幼儿园在园幼儿14379人。扶贫助学成绩突出。共发放社会捐助助学资金185.3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993名;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发放贫困生补助261.8万元,资助学生8000多人。

十、 人民生活、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8.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6861元,比上年增长9.92%。农民人均纯收入4987元,比上年增长13.8%。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居建筑面积为38.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9.87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3.5%。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0988辆。通过发放困难补助完成廉租房建设4045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56789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6422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53537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2956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83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09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1230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96人,安排零就业家庭就业3584人。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市城市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1.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217万平方米,自来水用水户数达21280户,供水总量达710万立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车数达109辆,出租汽车达500辆。城市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进入报批阶段,国土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德升路、和平路、水拾路、铜锣洲安置小区、武广铁路耒阳段安置区、狮子岭公园、亚太凤翔名城等项目控制详规。“城市绿化年”活动成效显著,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2.63万平方米,全市绿地总面积达713.3公顷,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改建了1座地埋式垃圾站,修建了群英路垃圾中转站,改造升级了7个背街小巷,新增排水管道2公里。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2007年统计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为100%,主要污染物指标削减量及削减率为:二氧化硫削减4669.3吨,削减率为22.5%;COD削减量205.3吨,削减率为40.12%,砷排放量0.04吨,镉排放量0.02吨。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企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4.9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1.54%。

安全生产得到落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84%;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2.83%;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为9.64%;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7.56%。

十一、人口

人口增长进一步得到控制。全市年末总人口125.86万人。其中:男性66.18万人,女性为59.68万人;农业人口76.77万人,非农业人口49.09万人;常住人口109.5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141人,出生率10.7‰,死亡人口4141人,死亡率3.37‰;人口自然增长率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