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株洲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株洲市株洲县统计局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平缓。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09682万元,比年初增加近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达186394万元,比年初增加2.6亿元。各项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58151万元,比年初增加0.4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017万元,增长15%,赔付金额884.2万元,下降1.18%。

九、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株洲县共有小学108所,比上年减少35所,在校学生18812人,比上年减少735人,专任教师1442人,学生与专任教师比为13:1,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共有初级中学27所,其中民办学校1所,在校学生18866人,比上年减少7072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株洲县高中2578人,升入职高1315人,转出县外809人,毕业班学生9282人,初中升学率为50.66%;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6379人,比上年增加707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2所,在校学生2240人,比上年增加762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26%。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投资328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21364平方米。

十、文化与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株洲县共有文化站19个,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馆、体校、电影公司各1个。广播电台1座,无线、有线电视台各1座,株洲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3000户,其中县城9000户,乡镇14000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85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4处,卫生防疫机构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47处,村卫生室197个,卫生院下设设诊所114个。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07人,其中,医生385人。株洲县医院、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653张。

十一、县城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5年,经过县委、政府下大力,狠抓县城车辆秩序,加上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县城取消叭叭车,新增出租小汽车60台,减少了尾气和噪声污染,美化了县城。县城道路新建、扩建8.2万平方米,其中:伏波大道8万平方米,黎韶南路1980平方米。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2.88%,比上年提高11.43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3420万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4.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9%,比上年提高6.65个百分点;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29.1公顷,增长20.75%;新增公共绿地5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18平方米,增长20.47%。

全社会用电量1.55亿千瓦时,增长27.0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0.5亿千瓦时,增长4.2%。

经过调查,株洲县城市化水平为20.9%,比2000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速加快。年末株洲县总人口为44.17万人(户籍人口),增长0.52%。全年新出生人口4582人,出生率为10.4‰;死亡人口2682人,死亡率为6.1‰;全年净增人口19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县委、县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4元,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1368元,城市恩格尔系数为40.84%。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增长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43.7元,增长18.14%;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6.46%,下降0.85个百分点。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33元,增长18.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县城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6.37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株洲县单位从业人员15133人,增加1665人,增长12.36%。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600人,组织1580人次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人。再就业人员直接从减免各类税费和政府补贴获利110多万元,年末株洲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4%,下降0.26个百分点。2005年末株洲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03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022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69人。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5年株洲县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405张,共为7299名城镇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金484.9万元,农村特困救助2851户4166人,比上年增加一倍。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株洲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并按照新的核算方法计算,全市2004年GDP总量调整为32156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92222万元,第二产业为132113万元,第三产业为97229万元。

4.森林覆盖率经省林业厅清查认定,2005年数据有较大调整,为50.08%,不能与往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