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武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2 黄冈市武穴市统计局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中等规模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9%,实现了预期目标。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16.8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14.83亿元,增长9.4%。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4%,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0.6%,金融保险业增长42.7%,房地产业增长4.9%。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1.6:35.9:32.5变化为32.1:36.1:3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8178元,折合1019美元(按100:802.8换算)。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涨幅居各大类之首,分别上涨7.5%和3.6%,烟酒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和交通通讯类价格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4%、0.8%和0.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05%。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业税及附加全部取消,粮食直补政策全面落实。国有工业企业、国合商贸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通过改制已大部分转民。市域经济民营化程度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6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总体向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尚待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快速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11.14亿元,比上年下降1.9%,林业0.18亿元,增长28.5%,牧业7.61亿元,增长20.6%,渔业3.22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服务业0.13亿元,与上年持平。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82千公顷,(折合133.24万亩),比上年增长3.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1.63千公顷(折合77.45万亩),增长0.6%。受气候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31.67万吨,减产2.7%;油料产量5.63万吨,减产1.7%;棉花产量8113吨,增产16.9%;蔬菜产量21.06万吨,减产1.3 %;茶叶产量50吨,增长36.7%。生猪出栏60.2 万头,增长27.4%;家禽出笼283.3万只,下降6.1 %。水产品总产量为3.88万吨,增长6.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9公顷(折合2.43万亩),是上年的5.3倍,幼林抚育面积1738公顷(折合2.61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达22.9%。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到2005年末,全市耕地面积达34.7千公顷(折合52.1万亩),比上年净增0.7千公顷(折合1 万亩),增长2.1%;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01千公顷(折合36.03万亩),比上年净增1.02千公顷(折合1.53万亩),增长4.4%;机电排灌面积15.59千公顷(折合23.94万亩),净增0.76千公顷(折合1.14万亩),增长5.1%;旱涝保收面积18.92千公顷(折合28.37万亩),净增0.57千公顷(折合0.86万亩),增长3.1%,全市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7.35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9万千瓦时,增长5.8%;农村用电总量为10230 万千瓦时,增长15.9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3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8%,居各大行业之首。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73亿元,增长27.1%。医药、化工、建材三大支柱行业发展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行业完成产值5.6亿元,化工行业完成产值9.17亿元,建材行业完成产值2.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2%、36%和11.6%;运行质效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5亿元,增长13.3 %,其中利润0.74亿元,增长2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95%,比上年提高了7.8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全年生产核黄素2135吨,比上年增长0.1%,喹乙醇1325吨,增长31.6%,酮基布洛芬67.6吨,增长18.4%,磷铵(实物量)24.2万吨,增长0.8%,复混肥(实物量)10.59万吨,增长33.0%,水泥61.65万吨,增长3.1%,啤酒1.27万吨,增长17.1%,服装128.4万件,增长10.1%。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全市具有三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2家,从业人员0.8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9万平方米,增加23.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33.7%,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和21.9个百分点。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3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7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18亿元。全年施工项目200个,其中新开工183个,已建成投产173个,项目竣工率达86.5%。华新水泥一期工程、中百仓储、广药核黄素改造、110KV变电站等重点工程如期完成,三期移民建镇、城网改造和通村公路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8.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10.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0.3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额0.9亿元,其中住宅0.77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贸易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2.57亿元,增长19.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23亿元,增长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78亿元,增长16.5%;其他行业零售额0.41亿元,增长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