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宜都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外贸出口754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8%。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2007年市场物价指数 单 位 指 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同期=100) % 105.7 ⒈食品 % 115.2 ⒉烟酒及用品 % 99.6 ⒊衣着 % 103.8 ⒋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2.8 ⒌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0.6 ⒍交通和通讯 % 101.2 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1.3 ⒏居住 % 109.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5.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 108.4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区域性财政收入103667万元,增长29.6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54万元,增长41.8%;各项税收62376万元,增长32.2%。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2.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全部收入中,国税完成30937万元,占29.8%,完成额比上年增长11.7%;地税完成49545万元,占47.8%,增长48.8%;财政完成23185万元,占22.4%,增长21.9%。全部财政支出105936万元(含社保基金支出),比上年增长17.3%。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29457万元,比年初增加47351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8132万元,比年初净增37485万元,人平储蓄存款为7827元,增长13.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317488万元,比年初增加85933万元。金融机构全年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15008万元,比年初增加34619万元;新增中长期贷款51371万元,累计余额达到199781万元。 金融机构全年现金累计收入1226520万元,支出1267544万元,净投41024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为支持全市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科学技术 教育 2007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0.6万人。全年获宜昌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申请39项;推广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项。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97994万元,增长31.2%;增加值达到109226万元,增长30.7%;实现利税44649万元,增长44.2%。 年末全市有各类学校64所,在校学生3.95万人,专任教师230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5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2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0.79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8.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4%,高考录取率为72.8%,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8.8%。全市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有39.0万平方米,其中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五室”面积有15.13万平方米,占38.8%。 九、文化 卫生 体育 全市有文化馆指导的馆办文艺团体1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0个、文化户2200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14个,有村(社区)文化室124个;市级主要文化产业单位全年接纳观众(参观)29.5万人次,馆藏图书10.4万册。 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5.8%,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3.8%。 全市有卫生机构422个,床位1089张,卫生技术人员1881人。按人口计算的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11个,拥有床位2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人(其中拥有医生数15人)。 全年体育场地开放使用1230场次;举办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活动8次,参加活动5万余人次。全年获得省以上运动奖牌19块,其中金牌10块。 十、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为146174户,户籍总人口为394125人,比上年末增加860人。在总人口中,男性200446人,女性19367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9%、49.1%。在总人口中,18岁年龄以下人口为47779人,占12.1%;18—35岁人口99514人,占25.3%;35—60岁人口173162人,占43.9%;60岁以上人口73670人,占18.7%。全年人口变动中,出生 3155人,出生率为7.99‰;死亡2536人,死亡率为6.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全年人口机械变动情况为:迁入3044人,迁出2923人。 自然年度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8.7%。 全社会从业人员20.5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53万人,第二产业6.24万人,第三产业7.79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城镇就业人员4.7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5.85万人。 全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 十一、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05元,增长1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84元,增长13.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8%。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860元,增长2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35元,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 全市有3.53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 4.86万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1.66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1.11万名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2.0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其中有1201 名职工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543.4万元。职工各项保险待遇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为100%。10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全市农村有28.54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27%;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9万人,积累基金2646万元。 全市有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738人,有优待优抚对象2587户。全年有6795户、17463人享受城市低保,有3642户、9765人享受农村低保。民政部门医疗救助13422人次。年末各类收养性单位23个,床位1617张,收养各类人员1464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增加耕地面积5851亩,年内减少耕地2509亩,其中生态退耕 1163亩。年末耕地资源总数为34.37万亩,常用耕地面积为23.7万亩,其中水田10.33万亩,旱田13.37万亩。 全年水资源总量9.9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520立方米。 非金属矿藏资源储藏量 64917万吨,煤炭蕴藏量 5792万吨。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0.7万亩,零星植树130.2万株。森林蓄积量为 20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6.28%。 规模工业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02.4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8%,其中:煤炭消费量110.18万吨,增长8.4%;汽油653吨,增长20.9%;天然气1373.2万立方米,增长81.1%;用电213879万千瓦时,增长22.6%。规模工业产值单耗0.9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6.9%。 境内水质达到饮用水源功能区标准、农灌用水功能区和景观用水功能区的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Ⅱ级(含Ⅱ级)标准。城区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 城镇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1.4万吨/日,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83公顷,园林绿地面积422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