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03年,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在全部建筑业企业中,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618万元,增长9.0%,其中,竣工产值24866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4万平方米,增长11.8%,竣工房屋面积28.0万平方米,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4625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较高投资平台上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03亿元,增长8.7%;技术改造投资1.53亿元,增长8.8%,房地产开发投资1.03亿元,增长1.9倍;其它投资(含城镇集体)完成2.16亿元,增长30.0%;农村集体投资2.45亿元,下降14.5%;城乡私人投资3.86亿元,下降12.7%;零星投资0.84亿元,下降2.7%。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32297万元,保持平稳增长,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呈迅猛增势,共完成投资10341万元。从项目投资情况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7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510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8423万元。2003年,投资增长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以黄牛岩生态旅游开发为龙头的项目带动了全区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7000万元;太平溪港口、长江护岸工程等投资过千万的大型投资项目达到14个,其中,市属重点项目气流纺纱累计完成投资额5170万。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达到16.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3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3年,全区交通建设投入6000万元。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02公里。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夷陵、东湖、平湖、明珠、宜秭路东段等路面改造。小鸦路、雾下路、高家至黄牛岩等道路改造竣工投入营运,全面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全区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59825万人公里,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44075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年邮政、电讯完成业务总量5951万元。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1万门。全区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9万户,增长13.3%,其中,农村电话3.3万户,占总用户的37.2%。互联网用户5000户,增加2000户。邮政储蓄年末余额达到2.88亿元,比年初净增2500万元,增长9.5%。 由于受"非典"影响,全区旅游业呈现"U"型反转特征。全年接待中外游客90.7万人次,下降4.5%,旅游直接收入1229万元,下降3.1%;旅游综合收入3.92亿元,下降4.5%。 六、国内贸易 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分城乡看,全区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13.36亿元,增长10.04%;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11.81亿元,增长10.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达到19.47亿元,增长10.4%;餐饮业5.02亿元,增长9.7%;其它行业0.67亿元,增长8.3%。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全年商品房投资升温,居民个人购买住房的比例明显上升。 2003年,围绕知名品牌、产业化龙头和资源开发,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落实了雅倩二期、易鑫生物、粤海纺织、海鲟工业园等项目。全年落实对口支援项目21个,争取项目资金9725万元。以机电、纺织、磷矿石、石墨为主的出口产品,完成外贸出口84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3年,全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47619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781万元,增长10.1%。其中,工商税收38390万元,增长9.7%;农业四税2311万元,下降0.6%。全年财政支出37371万元,增长6.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459万元,增长6.4%;科技三项费用307万元,增长5.5%;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事业费3228万元,增长5%;教育支出9067万元,增长1.1%。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6303万元,比年初增加60589万元,增长21.98%。其中,城乡居民各项存款224234万元,比年初增加34129万元,增长17.95%。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9284万元,比年初增加37910万元,增长34%。其中,工业贷款28800万元,比年初增加4839万元;商业贷款12081万元,比年初减少88万元;农业贷款31903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8万元;乡镇企业贷款11025万元,比年初增加2297万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297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2285万元;寿险收入4012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888万元,下降2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451万元;寿险赔付金额437万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3年,全区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个,其中,国家级5项,市级6项,区级13项,科技对口支援2项。争取市以上科技计划无偿资金300万元。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全区共有5家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003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9780万元,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17595万元,增长17.7%,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03年,全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15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初中30所,完全小学7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74984人,其中,普通高中9379人,普通初中29502人,职业高中1791人,特殊教育学校106人,小学34206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89%,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小学巩固率88.19%,初中三年巩固率95.74%,义务教育九年完成率达88.19%。共有教职员工4669人。各类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85.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62.5万平方米。全区高考上省线总人数达到2034人,上线率83%,比上年上升10.1个百分点,全区中考在全市再进位次。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组织文艺表演113场次,观众8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0.2万册,其中,本年新购图书2500册,全年共接待读者6.5万人次;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区黄陵庙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万人次,实现体彩销售600万元。成功举办了全区第一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夷陵水电杯"蓝球运动会和全区老年人运动会。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卫生技术人员1227人,拥有病床864张。预防保健方面,全区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207/10万,婴儿死亡率6.6‰,孕妇死亡率为0。 九、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00元,同比增长5.0%;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827元,增长2.2%;尽管粮食因灾减产,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56元,达到298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5%,下降6.5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增加6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