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松滋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调整结构富民”、“振兴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物价水平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端,构建和谐松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23亿元,增长7.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3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15.20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9.60亿元,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5851元,增长9.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8∶30.1∶38.1调整为29.3∶30.9∶39.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0.8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可见,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二、三产业发展不断提速,经济结构仍保持三、二、一的格局。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我市进一步加大农村政策落实力度,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实施品种、种植模式、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87亿元,比上年增长0.43%,其中,农业总产值14.21万元,比上年增长8.03%。 农产品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总产量稳步提高。今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8.01万亩,比上年增加1.14万亩,增长0.6%。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播种面积呈现三增二减局面,分别比上年增1%、增1.4%、减1.4%、减2.8%、增0.1%。总产量呈四增一减态势,分别比上年增0.6%、增10.4%、增2.2%、减1.8%、增17.7%。粮食增幅不高主要原因是中稻大面积遭受稻飞虱袭击和干旱的影响;蔬菜减产因面积减少和气候不宜所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59930公顷。 畜牧业生产波动较大,家禽及其产品价格持续看好。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生产大幅下滑,下半年生猪价格回升,基本扭转了下滑趋势。全市生猪出栏90.45万头,比上年减少9.64万头,减9.6%。家禽及其产品价格持续看好,家禽养殖量呈上升态势,家禽出笼505.6万只,比上年增加11.03万只,增2.2%。 水产品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产量24162吨,比上年增加293吨,增长1.2%。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市农村用电量961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3%。化肥施用量(折纯量)5.39万吨,上涨1.1%。有效灌溉面积66.33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73.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78万千瓦,增长4%。 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2006年已有23个村完成村庄规划,其中12个示范村进入实施阶段,整合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2.47亿元,新修村级公路226公里,新建沼气池3700口,新建或维修村部72个,新开通有线电视信号117个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18.08亿元,增长11.9%;完成工业增加值12.43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74亿元,增长18.2%;实现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21.7%。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总产值3.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9%;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2.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1.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3307万元,增长91.3%;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1959万元,下降36.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总产值5205万元,增长6.2%;外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19010万元,增长22.6%;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50554万元,增长32.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总产值77400万元,增长11%。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19个行业大类中,产值增速最快的是橡胶制品业,增51.5%,其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增44.7%。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2.34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逐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11亿元,增长25.7%;实现利税2.11亿元,增长5.5%;亏损面为43.9%,比上年下降1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1.7%。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依然强劲,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全年在建项目已达到182个,新开工项目157个。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91327万元,增长15.5%;房地产完成投资14069万元,增长49.3%;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31084万元,是去年的2.1倍;农村私人投资完成21483万元,增长13.8%。按产业分(不含农村私人投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90万元,下降8.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4539万元,增长3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051万元,增长47.5%。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是: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需求持续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及居民储蓄存款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商品购买力及消费信心日益增强的影响,较大程度推动了商业贸易的持续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分城乡看,市区消费品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3.7%;市区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增长12%。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衡,增幅差距仅为1.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0.22亿元,增长13.6%;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9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比去年上升8个百分点;其他消费品零售额2.81亿元,增长1.6%,餐饮消费仍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消费市场看,住房消费、家居装潢、文化消费、通讯、旅游等已成为消费市场热点,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其中医疗保健、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动力,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上涨5.68%,比上年上升6.9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3.8%,比上年上升了1.54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