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枣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富民强市、项目兴市”战略,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协调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为“十一五”开了个好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协调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有较大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0.0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5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6.92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66亿元,增长11.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854元,增长11.6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8.0:21.2:40.8,与2005年的41.1:19.9:39.0相比,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0.77亿元,增长15.16%,增长速度比GDP快6.1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8.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57%,交通和通讯费下降3.23%。 二、农业 2006年是农业生产的又一个好年景,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获得了好收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47.3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86%。粮食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88.66万吨,比上年增长8.53%。油料产量5.5万吨,下降21.99%、棉花产量1.38万吨,比上年增长11.73%,蔬菜产量82.5万吨,下降4.24%。全市畜牧养殖业加速发展,全年畜禽肉产量13.16万吨,增长33.16%(出栏肉牛折肉产量标准改变),禽蛋产量3.37吨,下降8.11%。林业保持平稳发展。当年造林面积2273公顷,增长70.5%。渔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4.45万吨,增长5.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0%,比上年高6.1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17.67%,比上年高3.69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8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增长14.2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4.5%,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在七大经济效益指标中,有6项指标上升,1项指标下降。实现利税11941万元,同比增长69.9%;赢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4505万元,同比增加利润2732万元。全市共招商引资工业项目231个,到位资金56970万元,占全市招商引资额的72.85%。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4家,比上年增加1家,建筑业总产值为8.87亿元,比上年增长0.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8%。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1.94亿元,增长47.45%。房地产业开发加快。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5%。商品房销售面积5.3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4.26%;商品房销售额为6711万元,比上年下降6.01%。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活跃,乡村消费增幅首次超过城市。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11亿元,增长14.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29亿元,增长15.7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49亿元,增长18.53%;餐饮业零售额1.47亿元,增长10.23%;其他行业零售额8.43亿元,增长6.69%。 居民消费结构悄然改变。以住房、汽车、旅游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逐步壮大,消费结构的改变正在加快,新的消费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增强。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2%。 外商直接投资不理想。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1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6%。旅客周转量7.4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公路通车里程4025公里,等级公路达30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国道60公里,省道146公里,县道265公里。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96%。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426万元,增长59.8%;电信业务总量16558万元,增长1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76万户,增加0.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5万户,增加2.6万户。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旅游总收入1.29亿元,增长3.12%。 八、财政、金融业 全市全地域财政收入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1%。全市财政总支出8.74亿元,增长19.8%。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8.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4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72亿元,下降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73亿元,增长20.3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36亿元,增长0.98%;中长期贷款余额4.06亿元,增长1.87倍。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4所,在校生14.43万人。其中普通中学45所,在校生7.06万人;小学179所,在校生6.59万人。全市现有专任教师9386人,小学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6823人(不含乡镇改革事业单位),其中中级以上人员8858人,农业技术人员914人。 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为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465万元,比上年增长2.4倍,增加值9540万元,比上年增长2.7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7.89万册,博物馆1个,体育场馆13个。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1709张;卫生技术人员299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85人,注册护士79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