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武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德州市武城县统计局

七、对外贸易

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701万美元,增长41.28%,其中,出口创汇1603万美元,增长35.39%:进口98万美元,增长3.9倍;全县外派劳务人员651人,增长19.0%;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258万美元,减少49.0%;实际利用外资836万美元,减少59.4%。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有所下降。全县境内财政总收入1.81亿元,减少25.38%。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减少36.5%.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1099万元,增长32.57%;营业税收入1386万元,增长3.74%;企业所得税收入529万元,减少13.14%;行政性收费5501万元,减少26.12%。全县财政支出26881万元,减少12.1%。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946万元,减少4.0%;农业支出1793万元,减少50.52%;行政管理费3926万元,增长7.59%;教育支出5054万元,减少13.19%。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32亿元,比年初增加4.8l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47亿元,比年初增加0.6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7亿元,比年初增加3.68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48亿元,比年初增加1.20亿元。其中工业贷款2.93亿元,比年初减少0.02亿元;商业贷款5.21亿元,比年初增加0.33亿元;乡镇企业贷款0.71亿元,比年初增加0.30亿元;农业贷款10.80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0.55亿元,比年初减少0.14亿元;其他短期贷款1.18亿元,比年初减少0.31亿元;中长期贷款3.51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0.27亿元。

保险业较快发展。企业保险、家庭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均有较快增长。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支付各种赔款810万元,增长17.2%;保险赔付率为4.5%。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稳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200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6%,全县列入省级以上项目2项,市级科研计划1项,申报成功专利49项,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县已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比上年增长13.3%。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年末拥有各类学校86所,在校生54545人,其中:初级中学17所,当年招生5942人,在校生19688人;完全中学l所,当年招生2734人,在校生7843人;职业中学1所,当年招生671人,在校生1778人;小学67所,当年招生4127人,在校生25236人;幼儿园、学前班75处,在园、班儿0.4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0%,毕业生升学率99.0%。武城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继续保持领先位置,且连续12年列各县市区之首。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家,全年共演出281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l座,1000瓦发射机3套,300瓦发射机1套,微波设备3路,闭路电视设备36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3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1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2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4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人,注册护士120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475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拥有体育场馆1个,积极组织并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2005年全县共举办各类体育比赛78场次。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城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72.92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71.07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1O.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5.7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16.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25公顷,增长6%。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我县加强对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全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40万吨,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350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吨。全县污水治理设施运转率100%,工业废气处理率85%。城区烟尘控制区面积13平方公里;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3平方公里。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略升,涨幅有所回落。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3.4%,物价涨幅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6%。其中,食品、居住、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及用品指数分别为103.9、105.0、104.6、100.5、100.1,分别比上年上升8.0%、5.0%、5.8%、0.5%和0.1%。烟酒及其制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涨幅回落,同比分别下降0.7%、1.2%、0.5%。

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2万人,非农业人口7.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27万人,出生率7.24%。死亡人口0.22万人,死亡率5.90%o;人口自然增长率1.34%。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工资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人数1.86万人,增长10.8%,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71万元,增长2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478元,增长15.73%。再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全县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5处,全年城镇安置就业4335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990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716人次。全年向市外输出劳务人员83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4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467.04元,增长9.4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95.84元,增长

30.41%。其中食品支出1519.23元,增长9.54%;衣着支出615.4元,

增长。45.5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47.5l元,增长79.6%;居住支出524.08元,增长36.33%;医疗保健支出385.36元,增长23.77%。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屋使用面积39.28平方米,增长67.1%。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94元,比上年增加363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l474元,增长31.8%。其中食品支出557.83元,增长65.53%;居住支出162.01元,增长99.74%;交通、通讯设备支出248.34元,增长407.75%;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21.04元,增长74.91%;医疗保健支出123.85元,减少31.8%。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77平方米,增长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