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莒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日照市莒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实施“四大战略”、抓好“五个重点”、突出“两个主攻方向”、解决好“三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一总体工作思路,振奋精神,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高于上年增速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2.15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32.91亿元,增长1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85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5:37:38转变为23:38:39。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县坚持以民营化为方向,按照因企制宜、注重实效、兼顾各方利益、着眼今后发展的原则,采取国有股权置换、出售、租赁等形式,全力推进企业改革。2003年列入改制范围的16户企业,已有12户完成了改制。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上下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机构和网络,落实目标责任制,积极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63个,其中投资额过千万元的29个,过亿元的7个。实际到位资金9.61亿元,增长了58.7%,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6.09亿元,增长79.1%。

园区开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培育,重点规划建设了火车站以南、县城北环路以北17.6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县工业园已形成了北区、南区和新区三个板块,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50万元,进园项目54个,已完成投资1.85亿元。乡镇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进项目212个,完成投资1.9亿元,龙山、东莞、刘官庄、陵阳、夏庄、中楼、浮来山等特色工业园已初具规模。

县城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投资2268万元,先后完成了县城浮来中路改造、城阳北路拓通硬化等工程,城区新增绿地8.06万平方米,新增土地储备1500亩,投入300万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管网建设,城市总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企业168家,参保人数达2.50万人,收缴养老保险金3399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94个,参保人员1.86万人,收缴养老保险金1466万元。收缴企业失业保险金178万元,收缴机关事业失业保险金124万元。全县最低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380元。全县参加医疗保险单位400个,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2.79万人,累计筹集基本医疗金3347万元。年末共有社会敬老院20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共有床位850张,收养732人。发放救灾扶贫款220万元,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3.7万人,131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5135人,63万元。

二、农   业

全县各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方针政策,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5.5%。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作物面积   91.30万亩,比上年下降6.6%,粮食总产量35.1万吨,比上年增长5.3%;油料产量6.80万吨,增长48.6%;蔬菜产量81.44万吨,下降9.8%;瓜类产量14.0万吨,下降       4.8 %;烟叶0.61万吨,增长10.2%; 茶叶158吨,增长92.7%;水果5.5万吨,下降1.1%;蚕茧4502吨, 增长   8.4%。粮经比例由上年的49.5: 50.5调整到45: 55。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5%。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全县畜牧业规模养殖单位11796个,畜禽养殖大棚2000个。全年猪出栏55.47万头,增长4.1%;羊出栏46.99万只,增长21.4%;牛出栏4.17万头,增长18.8%。全年肉类总产量7.22万吨,增长4.2%;禽蛋总产量3.57万吨,下降4.9%;牛奶产量1583吨,增长56.9%。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50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10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71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36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4.44万台,农用汽车338辆,农用运输车4024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89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53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各级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工业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27.47亿元,可比增长13.5%。在总计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到67家,比上年增加17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686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276万元,下降20.3%;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822万元,下降2.6%;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99万元,增长4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20万元,增长9.1%。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678万元,增长30.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7570万元,增长9.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9299万元,增长    19.0%。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县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97%,比上年上升0.1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出口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32.4%。全县重点调度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食用植物油12375吨,下降11.8%;丝产量481吨,与上年持平;服装543.4万件,增长33.5%;机制纸46848吨,增长8.3%;发电量16332万千瓦时,下降18.6%;水泥244.36万吨,增长43.2%;配混合饲料45949吨,下降13.9%;塑料制品16012吨,增长19.6%。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2%;实现利润6365万元,增长11.64%;利税合计16908万元,增长9.4%。企业亏损面26.87%,提高6.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82万元,增长499.6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9.28%,提高0.7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05%,提高0.2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37%,提高2.6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81.02%,降低0.8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5235元/人,下降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