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南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抚州市南城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上级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农业调优、工业做大、三产放活、城市建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新思变、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10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105万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394万元,同比增长19.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550万元,同比增长15.9%。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三大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7.4︰33.7︰38.9调整为25.6︰34.8︰39.6。人均生产总值为6756元,比上年增加895元,增长15.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县个体工商户达5624户,当年新增    742户,新增从业人员1849人;私营企业达506户,新增110户,新增从业人员2056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8751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5122人。

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3163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686人。全年失业率为4.2%。

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基础薄弱,财政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化进程不快;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就业与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农业

农业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农业种植业增加值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7%。农业种植业结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实现品种、质量和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比上年增长6.0%,粮食总产量达23.34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种植面积12.8万亩,总产达19.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8%、41.6%。南丰蜜桔种植总面积达8.3万亩,总产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9.7%、77.8%。

林业生产取得新的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把保护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快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林木蓄积量增加,森林覆盖率达59.7%,进一步得到了提高。2005年实现林业增加值0.4亿元,比上年下降15.8%。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98万亩,基本消灭宜林荒山。

牧业生产平稳。全县牧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生猪出栏25.1万头,比上年增长0.8%;生猪存栏16.9万头,比上年增长1.8%;家禽出笼306.8万只,比上年增长2.0%;家禽存笼250.5万只,增长2.0%;肉类总产量22109吨,下降1.5%。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渔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增长14.6%。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7.88万亩,产值达2.15亿元,水产品产量为174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75%。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200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3万千瓦,增长21.0%,其中:农业排灌机械总动力4.4万千瓦,增长109.5%;农用运输车715辆,增长20.2%;农村用电量达3948万千瓦时,下降28.4%。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县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23亿元,实现总产值30.26亿元,其中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15.87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141万元,上交税金5072万元,年末实有从业人员40319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我县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的目标,采取招商引资做大总量、扶优扶强做大增量、建设园区构筑平台等多种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现已形成以服装、建材、食品、医药、机械、电力为主的工业格局。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上交税收3860万元,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31.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实现利税8565万元。占地1000余亩的一、二、三期园区现已落户企业56家,园区企业完成产值达6.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上交税金1926万元。全县重点骨干企业达34家,尤其是服装加工业,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600万件的规模,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建材、制药和食品行业的利税增幅年均达30%以上。全县工业用电量4870万千瓦时,下降12.2%。

建筑业生产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6%。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增长31.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23亿元,增长32.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573万元,下降47.6%;更新改造投资9610万元,增长39.2%;房地产投资15000万元,下降6.8%。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我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县域经济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目前,除龙湖镇外,县城至其它乡(镇)都实现了道路硬质化,150个行政村中有92个通水泥路,提前两年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到2007年6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农网、城网改造全部结束。通讯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内电话普及率位居全市前列,移动、联通实现乡乡通,覆盖率达95%以上。以移民建镇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廖坊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至年底,全县共完成安置搬迁2824户12944人,分别占总数的90.72%和91.34 %。全县86个移民安置点的房屋建设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专项设施复改建和库周交通恢复及库底清理工作按照移民安置同步要求平稳有序地进行。

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我县城市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采取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广泛筹措城建资金,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2005年,市政设施投入达2517万元。新修城市道路面积14.7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至2005年末,城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8.68万人,城市化率达36.6%。盱江大道北延伸段、怡和园、九鼎商贸城、江南汽车城、登高东路、盱江步行街、建昌大道中段、城西住宅小区、新世纪住宅小区等一批城建项目相继建成。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有所改观。城市经营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