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宜丰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以发展旅游为轴心,充分发挥宜丰的禅宗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旅游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县组接游客16.5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28人次。全县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740万元。 七、交通、邮电和通讯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04年交通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9217万元,比上年增长9.3%。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公路建设明显加快。罗大公路芳万线油路铺设工程、双潭(刁肖)公路、洞山旅游公路、奉带线宜丰段路基工程已经完成。至2004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362.1公里,其中:水泥、沥青路面324.63公里,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全年完成货运量758.16万吨,货运周转量56862万吨公里;客运量202.4万人,旅客周转量8704.9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2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76万元,增长4.47%;电信业务总量1950万元,降低1.42%。邮政业务加快发展,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30.8万件;发行报纸396.8万件;发行杂志11.45万件;特快专递18599份,增长25.01%,其中国际特快专递40份。通信业务快速发展。至2004年年底,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102836户,比上年增加22561户,增长28.10%。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4625户,比上年增加13225户,增长31.49%;固定电话用户和小灵通用户48211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36019户,增长9.09%。电话普及率达到37.4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100户,增长69.0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财政收支运行基本正常。2004年,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4376.6万元,比上年增收2386.1万元,增长19.9%,其中:中央收入3975.9万元,比上年增收760.1万元,增长23.64%;省级收入158万元,增收19.5万元,增长14.08%;县乡两级地方收入10242.7万元,增收1606.5万元,增长18.60%。全年财政预算累计支出24889.9万元,比上年净增支出5934.9万元,增长31.31%。 金融形势稳定。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4169万元,比上年末净增32046万元,增长21.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47388万元,比上年末净增26959万元,增长22.0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86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8499万元,增长13.39%。其中,短期贷款106466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7576万元,增长19.77%;中长期贷款1574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83万元,增长3.16%。全年累计实现现金收入591688万元,增长10.30%;现金支出597176万元,增长9.60%。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5488万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6155.8万元,增长29.5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97.8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5158万元,比上年增长37.55%。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65.7万元,增长53.32%,其中:财险赔款636.9万元,降低4.37%;人寿险赔款828.8万元,增长185.7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全县招生9820人,其中小学招生3496人,初中招生3951人,普通高中招生2050人,职业高(中)专招生323人。2004年全县在校学生人数33592人,比上年减少813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784人,比上年增加786人;初中在校学生9143人,比上年减少929人;小学在校学生18844人,比上年减少666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821人,比上年减少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比例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为51.02%,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4.08%。2004年全县考取大专以上学校人数937人,比上年减少71人;其中本科生537人,比上年增加35人。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稳步发展,2004年全县共有20058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全县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达777科次;参加成人高考人数77人。聋、哑、智、残等特殊教育得到发展,2004年共有在校学生50人。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2004年全县共有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5516人,比上年末增加448人。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县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81人,其中99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33项,专利申请1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4个,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各行政村均建立了文化室,城乡文化经营户90户。2004年县图书馆总藏书量7.4万册,书刊流动册数6.4万册,总流动人数8.06万人次。博物馆藏体3490件,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5处。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广电网络改造基本结束。全年共开通有线电视频道31个,全县共有200多个村(分场)可通过光纤网收看丰富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9.5%,2004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3200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卫生院已实行上划管理,人员进入社保。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得到加强,合理配套卫生资源,不断完善卫生基础建设和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套建设,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9个(不含诊所),床位631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74人,其中,执业医师244人,执业助理医师47人,护士233人。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举办县以上综合性运动会1次,参加运动会人数8160人次。全县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在校学生人数为30189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出生人口3112人,出生率11.39‰,死亡人口1202人,死亡率4.40‰;人口自然增长率6.99‰。年末全县总人口274470人,总户数88166户,家庭户平均规模3.11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158元,比上年净增841元,增长10.11%。据农村社会经济抽样调查表明,我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56元,比上年净增409元,增长14.37%。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县共有14882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4175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累计发放社保资金3670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全县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0个,福利院床位数986张,收养人数848人,全年在院总人天数305280人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