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奉新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宜春市奉新县统计局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761万元,增长3.2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103万元,增长0.92%。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4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3.95万户。其中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73万户,净增0.4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8.07户/百人,比上年提高1.27户/百人。

旅游产业得到继续推动。为策动旅游产业的发展,2008年启动了“百丈山—萝卜潭省级风景名胜区”修编工作,百丈寺修复基本完成,华林书院胡氏宗祠开工建设,干洲奇石文化一条街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百丈寺、涂家旅游新村、九仙汤、萝卜潭、华林书院、宋应星科技文化园、国际体育健身运动中心等为依托点的旅游事业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全年接待县内外游客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达5884万元,同比增长13%。

七、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保险业保持增长。200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6689万元,比上年增3546万元,增长1.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5085万元,比上年减少2934万元,减少2.13%,其中短期贷款91318万元,减少4748万元;中长期贷款40704万元,多增2523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 11014万元,增长   87.2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725万元,增长139.46%;寿险保费收入8289万元,增长74.6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教育优先的发展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学校网点结构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教学条件有新的改善,教育质量有新的突破。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其中高中1所,在校学生15310人,教师1433人,校舍面积达259473平方米;有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3605人,教师238人,校舍面积35320平方米;有小学99所,在校学生23419人,教师1164人,校舍面积155256平方米。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等辅助教学设施不但在中学得到普及,部分小学也都拥有。全县认真落实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学生达3.1万人次,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达3.3万人次,补助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214万元;发放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16万元,乡村教师特殊津补贴177万元。

教育工作成绩显著,普通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五年列全市第四位,冶城职校“三校生”对口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城南学校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县教育局获得“全国万名班主任远程教育培训十佳项目奖”。

科学技术有所进步。通过政策推动、经济推动、社会推动,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8%,科技人员数有所增加。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卫生和体育取得新的成绩。2008年,通过大力推动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开展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及保护等工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扎实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县文化局被授予“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已有15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队伍,开展了极其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各乡镇送去文艺演出130余场。

2008年,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其中《百丈山的传说》、《奉新土纸制作技艺》、《黄年麻糍制作技艺》三个项目正在做省级名录的申报工作。同时,各类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3个,拥有床位总数687张,卫生技术人员137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34人,注册护士471人。“奉新县第二中医院、奉新县第二人民医院”已在城南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管理逐步规范。已建设完成4所中心卫生院,98所村卫生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9.76万人。近4万人得到医疗补偿,补偿金额800多万元。计划免疫,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的防治,食品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承办了第三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奉新段比赛,并获得圆满成功。全县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城市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全面开展,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各项竞赛二十次,竞技水平逐年提高。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有新的提高。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08138人。其中农业人口226118人,非农业人口82020人。人口出生率为12.14‰,比上年下降0.0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68‰,提高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45‰,下降0.2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的宣传、基础建设、技术服务等工作有新的成效和发展。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00元,增长2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86元,增长12.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5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平储蓄存款余额达8103元,比上年增加1629元。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切实落实。全年用于民生工程方面的资金达1亿多元,其中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3554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15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806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社保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80%,城镇居民医保继续扩面,新农合稳步推进。发放失地农民低保金200多万元,发放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金511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95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9.76万人,参合率88.9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33118人,其中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7274人,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02套,廉租住房156套,为629户特困户发放了廉租住房补助。积极拓展民生工程内容光焕发,率先在全省创建了爱心慈善超市,受益困难群众2万多人;去年春节期间,安排100多万元对猪肉、液化气、蔬菜等进行价格补贴,增发低保户和五保户生活补近17万元;蔬菜基地发展到500亩,“菜蓝子”问题基本解决;开展了两次献爱心活动,共为冰雪灾害受灾群众捐款230多万元,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款捐物650多万元,三聚氰胺奶粉事处置工作圆满完成,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