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奉新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7年,以百丈寺、涂家旅游新村、九仙汤、萝卜潭、华林书院、宋应星科技文化园、国际体育健身运动中心等为依托点的旅游事业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全年接待县内外游客14.5万人次,同比增长20.8%,旅游综合收入达9000万元,同比增长22%。 七、金融、证券和保险 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6437万元,比上年增加32355万元,增长14.4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72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23万元,增长12.91%,其中短期贷款87582万元,减少5503万元;中长期贷款31852万元,多增11969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883万元,增长9.9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138万元,增长27.89%;寿险保费收入4745万元,增长6.3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教育优先的发展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学校网点结构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教学条件有新的改善,教育质量有新的突破。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其中高中1所,在校学生13048人,教师1261人,校舍面积达209691平方米,校均校舍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459人,教师245人,校舍面积33592平方米;有小学97所,在校学生21609人,教师1138人,校舍面积161224平方米。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等辅助教学设施不但在中学得到普及,部分小学也都拥有,通过实行乡村教师补贴和优秀教师奖励机制以及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对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等措施,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员万人比皆列全市第4位,职业学校对口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通过政策推动、经济推动、社会推动,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9.2%,科技人员数有所增加。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7年,通过大力推动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开展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及保护等工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举办了“伟星之夜2007年春节文艺晚会”、“第二届华林胡氏旅游文化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文艺晚会”、“红歌唱响新奉新群众文化活动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参与群众累计达6万余人次。全县已有15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队伍,开展了极其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各乡镇送去文艺演出130余场。 2007年,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其中《百丈山的传说》、《奉新土纸制作技艺》、《黄年麻糍制作技艺》三个项目正在做省级名录的申报工作。同时,各类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3个,拥有床位总数687张;卫生技术人员77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41人,注册护士250人。“奉新县第二中医院、奉新县第二人民医院”已在城南动工建设,预计两年内投入使用。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管理逐步规范。已建设完成4所中心卫生院,98所村卫生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9.72万人。近4万人得到医疗补偿,补偿金额800多万元。计划免疫,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的防治,食品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全县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城市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全面开展,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各项竞赛二十次。竞技水平逐年提高,全年共获世界金牌1枚、全国金牌3枚,承办全国、全省体育比赛3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063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4938人,非农业人口81410人。人口出生率为12.17‰,比上年上升1.0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48‰,提高0.4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69‰,上升0.5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的宣传、基础建设、技术服务等工作有新的成效和发展。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13元,增长25.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41元,增长7.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3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平储蓄存款余额达6474元,比上年增加571元。 全年用于民生工程方面的资金达1亿多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9.72万人,参合率为87.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39535人,参合率达48.6%,发放城乡低保金914万元,纳入保障范围的城市低保对象6612人,农村低保对象7709人,发放各类救助金384万元,县福利中心顺利完工,县光荣院成功搬迁并投入使用,195名14类参战人员的生活补助全面落实,完成了7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义务教育免学杂费569.2万元,新建了115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242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实行了失地农民生活补贴制度。 十一、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13.5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77%。人均水资源量约为4429立方米,减少7.8%。全年平均降水量1288.38毫米。年末全县10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2634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1.025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为3606立方米。全县基建占用耕地32.67公顷,退耕还林1667公顷。 全县已发现并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主要有钾长石、瓷土、莹石、硅石、花岗石等。矿泉水储量丰富。 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638.3吨,削减率达44.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675吨,削减率达29%,万元GDP能耗为1.052吨标准煤,降低率为25.02%,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99%,监测空气质量为II级,城市集中饮用水质状况为III类。 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设有九岭山、萝卜潭、越山、泥洋山、百丈山、陶仙岭六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4.91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6.53万亩。全县新增造林合格面积5.15万亩,林木蓄积量为503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为809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61.2%,城市绿地率为42.8%,比上年增高了3.7个百分点。 通过不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县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3起,死亡7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起,死亡5人。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2人。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6.98%,下降4.7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