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袁州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建筑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147万元,比上年增长5.5%。“九五”期间累计实现增加值17.84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4.1倍。2000年,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63.5万元,比上年下降13.3%;实现税金1832.3万元,增长112.1%;完成增加值9156.1万元,增长31.3%;施工面积159.04万平方米,增长56.5%;竣工面积52.33万平方米,增长33.3%。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工程投标承包意识增强。2000年,工程施工个数30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21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9.9%。企业管理得到加强,施工科技含量不断加大。2000年末,全区拥有四级及四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33个,工程技术人员1184人,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分别达到1310元/人和2千瓦/人。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2000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7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7.4%,“九五”期间累计实现增加值12.36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9倍。2000年,公路货物运输量717.54万吨,比上年增长39.6%;旅客运输量881.93万人次,增长30.8%。邮电通信业持续高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7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7.4%;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2.62万门,增长40.5%;固定电话用户77169户,移动电话用户32850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8.7%和107.1%。在固定电话用户中住宅电话用户达64619户,增长45.9%。电话普及率达8.27部/百人,增加1.22部/百人,增长17.3%,比1995年增加5.96部/百人,增长2.5倍。 贸易餐饮业多元化格局促进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运行态势。2000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7305万元,比上年增长10.9%。“九五”期间累计实现增加值15.56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9.65亿元,增长163.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66873万元,比上年下降25.1%;实现利税827万元,增长15.2%。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239万美元,增长125%,引进区外资金1.82亿元,增长6%;出口创汇329万美元,增长12.2%。 金融保险业2000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7463万元,与上年持平。“九五”期间累计实现增加值4.7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4.9%。金融业有序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3368万元,比年初增加31186万元,增长9.4%。其中:企业存款83867万元,增长14.6%。短期贷款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333414万元,比年初减少6719万元,下降2.0%。其中短期贷款250079万元,增长3.8%;中长期贷款57444万元,下降20.7%。保险事业不断壮大。2000年,保费收入5689.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156万元,增长7.8%;人身险3533.5万元,增长21.4%。2000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34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综合赔付率23.6%。 四、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末,区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22人,比上年增加275人,增长2.9%。其中企业单位技术人员1200人,减少135人,下降10.1%。科技事业再创佳绩。2000年,10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7个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居全市之首。2000年,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3.7万元。 教育我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0年,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达8584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9.6%,比上年增长15.3%。高等教育上新台阶。经国务院批准,由宜春师专、农专、医专、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的我省唯一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宜春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2000年,宜春学院招生2169人,其中本科崐598人;在校生5266人。其他各类学校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步伐。成人高校在校生2080人,中等专业学校6517人,普通中学在校生47759人,小学在校生88985人。普通中学42所,比上年减少2所;小学404所,减少42崐所。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区初中入学率达93.73%,小学入学率99.96%,初中巩固率达95.67%,小学巩固率达100%。 文化文学艺术创作不断繁荣。2000年,全区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各类作品680余件,其中国家级63篇(件),省级387篇(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发展村级有线电视工程7个,改造村级广播电视室5个,新架设有线电视线路50千米,城区新装有线电视用户769户。图书馆藏书13.09万册,其中图书达8.61万册。 卫生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推行了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84个,病床数3226张。卫生技术人员3184人,其中医生1359人。农村设置医疗点401个,乡村医生635人,乡村卫生员108人。 体育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省级金牌15枚,市级金牌19枚。在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中,获银牌2枚,铜牌2枚。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为86%。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气氛热烈、项目精彩的运动会。体育锻炼已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全区人口总量增长有所减缓。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93.31万人,比上年增长1.23%,比1995年增加4.67万人,年均增长1.0%。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2.32万人,占23.92%,农业人口为70.99万人,占76.08%。全年出生10291人,出生率11.10‰,死亡人口3994人,死亡率4.31‰,自然增长率6.79‰,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00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686元,比上年增长15.4%,“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4元,比上年增加111元,增长2.4%,“九五”期间,年均递增5.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92元,比上年增长0.2%,“九五”期间年均递增2.8%。由于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乡镇煤矿、烟崐花鞭炮生产的整治,外出打工难度的加大,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减缓。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比上年增长0.03%,“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5元,比上年下降9.3%,“九五”期间,年均增长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