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干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吉安市新干县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日渐提升。2006年,全社会公路旅客周转量8914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3753万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12821万吨公里,增长41.7%;铁路旅客周转量3803万人公里,增长17.1%。货物周转量18480万吨公里,增长83.2%。

邮电通信持续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总量7984万元,增长7.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89万元,增长9.6%;电信业务总量6095万元,增长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5764户,增长2.4%,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5部。小灵通用户数6930户,下降32.8%。移动电话用户90821户,增长59.7%,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30部。互联网宽带用户4168户,新增1392户,增长50.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0006万元,增长11.0%。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92万元,增长5.7%。其中,工商税收4911万元,增长14.8%;农业税和耕地占用税212万元,下降15.2%;其他各项收入8769万元,增长1.8%。全年财政支出39641万元,增长19.3%。其中:农林水支出、社会抚恤福利支出和文教卫支出分别增长6.2%、44.6%和16.7%。

金融信贷增长较快。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319276万元,比年初增加58008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383万元,比年初增加7669万元;居民储蓄存款240959万元,比年初增加24776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末余额138061万元,比年初增加22474万元,存贷比达到43.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5384万元,比年初增加2987万元;中长期贷款42200万元,比年初增加20832万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县保险业完成增加值392万元,增长13.0%。全年保费收入5194万元,下降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25万元,增长9.2%;寿险保费收入4069万元,下降12.9%。各项赔付支出1964万元,增长34.2%。其中,财产险赔款757万元,增长15.4%;寿险业务支出1207万元,增长49.6%。

八、科教、文体和卫生

科教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10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数1783人,增长6.3%。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共组织申报项目27项,有5项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9所,职业中学4所,小学61所,教学点46个,幼儿园125所。在校生普通中学22185人,职业中学784人,小学24266人,幼儿园8748人。专任教师普通中学1411人,职业中学44人,小学1202人,幼儿园229人。2006年全县高考本科以上录取1134人,初中毕业升学率70.0%,初中和小学入学率分别为97.6%、100.0%。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1个;文化馆(站)14个;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站)13个,有线电视行政村覆盖率达79.2%。报刊、杂志发行量分别为403.1万份、9.6万份,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8万册。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身意识不断加强,竞技体育活动取得新成绩,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全年举办运动竞赛会44次,共获得市级以上奖牌23枚,其中:金牌6枚、银牌12枚和铜牌5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2个,农村卫生院14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5人,其中医生402人,护师、护士236人。此外,全县共有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1个,卫生技术人员45名;农村共有村卫生室284个,乡村医生284人。卫生机构病床633张。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稳定在较低水平。2006年,全县出生人口4650人,出生率为15.1‰;死亡人口1808人,死亡率为5.9‰;全年净增人口28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08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024人,农业人口240174人。计划生育率91.49%,人口出生率和计划生育率经上级验收均已达标。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1059元,人均增加842元,增长8.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89.05元,人均增加309元,增长8.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0%。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5.7平方米和39.5平方米。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县级卫生墟镇创建活动全面启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城建投入2283万元,用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86.67%、57.3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8.0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20.06%,生活垃圾处理率92.5%。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共硬化水泥巷道122公里,新建沼气池1048座,改厕106座,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优化。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成效显著。全年征缴社保基金3909万元,年末“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76996人,比上年增加8419人,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090人、19928人、16257人、14421人、10300人。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面进一步扩大。全年社会救助人数为16274人,共发放救助资金1264万元,其中城镇共有6349人享受了城市低保,农村共有9925人享受定期救济。乡镇敬老院改造全面告捷,“五保”供养条件大为改善。年末全县福利院、敬老院16个,供养人数1844人。

注: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若与年鉴数据不一致,以年鉴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