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浦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8 南平市浦城县统计局

四、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9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外贸方面,全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2851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251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外贸出口总值3714万美元,比增17.8%。

山海协作势头良好,全年共引进市外资金实际到资6604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8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849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3005.14万吨公里,比上年同期下降12.4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2189.43万人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32.5%。

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为1320.6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13.54%,其中国道98.8公里、省道96.6公里、县道161.4公里、乡道660.2公里、林业线路146.1公里;其中水泥路面509.4公理,增长43.74%、黑色路面77.5公里,与上年持平。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63.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43.3万元,比增13.72%;电信业务总量4220.29万元,比增4.49%。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9892门,增长1.5%;本地电话用户81776户,增长4.11%。

旅游业快速发展。今年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均比上年增加,全年旅游总收入达2033.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63289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2.22%。

六、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2005年,各乡镇、经济委局齐心协力,财政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好势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1578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6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全县财政总支出为220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8%,首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税性收入稳步增长。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7206.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48%。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8824.35万元,增长15.92%,其中税收收入8810.3万元,(不含海关代征收入和车购税),增长15.82%;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8381.7万元,增长9.51%,其中税收收入4203.8万元,增长12.16%。

到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69845万元,同比增长23.04%,比年初增加48321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7457万元,同比增长20.0%,比年初增加36245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9168万元,同比下降1.2%,首次出现负增长,存贷款增幅差距加大,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24.24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848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8%;中长期贷款余额3068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82%,主要是工业贷款余额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减少幅度较大,分别下降17.46%和47.36%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县保险业实现各项保费收入7141.2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23.2万元,比上年下降17.93%;人身险保费收入6218万元,增长13.57%。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1056.1万元,比上年增长45.73%,赔付率114.4%,比上年上升50个百分点。人身险赔款支出211万元,比上年下降25.44%,满期给付165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08%。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7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3所,普通高中7所,初中17所,小学130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802人,增长36.83%;普通高中招生2518人,增长1.33%,在校生6721人,增长6.13%;初中招生3936人,在校生14579人;小学招生3775人,在校生27828人。全县幼儿园44所,在园幼儿6875人;全县各级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50人,增长5.14%。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县获得省、市科技立项项目共6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1项,开发新产品20项。本年度经登记的科技成果6项,申请专利3件。民营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全县新办民营科技企业5家,其中市级认定1家,县级4家。科技信息应用试范企业2家。

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全年建立无公害示范基地200公顷,完成薏米、奈果、茶叶等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2个,帮助企业制定标准28项,有2个企业4项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浦城”望丰精米“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有30家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8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完成代码年审、换证、新办1624家。全年为消费者及企业投诉挽回损失30余万元。开展大规模安全检查活动3次,共检查使用单位127家,检查设备2980台,发出整改通知书25份,要求强检设备430余台,予以报废120余台。现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万台件。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广播电视进一步发展。全县年末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9个。年末全县有调频广播台1座,每日播出节目1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差转台1座,广播电视台1座,每日播出节目39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与上年持平;有线电视用户5.8万户,比上年增长9.43%;县乡联网19个,实现全县联网。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5个,卫生院23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年末全县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23人,其中医生429人,护师(护士)294人(经注册人员)。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床位672张,其中县直医院373张、乡镇卫生院299张。农村有村卫生所的村数277个,占总村数的96.8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531人。

卫生防疫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县法定传染病发病有所上升,全年发病人次751人次,发病率184.95/10万,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3.44%和13.45%。儿童预防接种疫苗接种率由上年的98%左右上升为今年的99%左右。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展开,全县共部署”全民健身工程“点9个。

九、环境保护

全县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已完成了38家企业办理水污染排污申报登记与核定,有50多家第三产业的企业水污染排污许可证全部发放完毕,完成市局下达的80%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