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永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2月29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工业发展进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永安,加快推进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速度和效益大幅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增速再创新高,人均GDP突破3万元。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为107.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50.75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42.10亿元,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9元,增长20.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1∶45.1∶40.8调整为13.8∶47.1∶39.1。 物价持续高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4.9%。(详见附表1)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43人,增幅为1.1%。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5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27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48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9786人。全市农村乡镇卫生院11所,乡镇敬老院12所,福利院1所,光荣院1所,老年公寓1所,救助管理站1所。全市城市有1812人、农村有2900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101万元,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10.1亿元,增长22.9%,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5.4亿元,增长27.1%。国税税收收入5.29亿元,增长16.8%;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13亿元,增长22.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发展环境尚不宽松;工业增长点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升级难度较大;物价涨幅明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任务依然很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待加强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3.3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8.9%、5.5%、6.4%、1.0%、5.5%。(详见附表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56万亩,比上年减少0.69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96万亩,增加0.0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01万亩,增加0.8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1.43万吨,比上年减少1403吨,减产1.2%;烟叶产量5868吨,增产9.7%;蔬菜产量28.07万吨,增产6.4%,水果产量8.59万吨,增产9.9%。 全年完成人工迹地更新面积7.37万亩。商品材产量53.01万立方米,增长29.4%;竹材采伐量1556万根,增长30.9%。 当年出栏牛1991头,羊1.74万头,猪26.2万头,家禽1190万只。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76万吨,增长3.0%。 全年水产品产量8957吨,下降0.3%。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市228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99%、通客车率达87%、通自来水饮用率达86%、市乡村三级有线电视联网率达58%、公共广播覆盖率达46%。农村就学就医条件较大改善,11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动工并有5个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5个乡镇卫生院综合大楼。洪田村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村”;全市率先在全省建立沼气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农村户用沼气池新建2158口累计突破1万口,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1.27亿元,增长26.0%。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96.23亿元,增长35.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28.3%。(详见附表3) 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机械、纺织、化学、建材、林产五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产值97.9亿元,增长29.2%,其绝对量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4.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1.0%。其中纺织工业完成产值36.0亿元,增长31.6%;以汽车生产为主的机械汽车工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增长27.8%;建材工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增长21.9%;化学工业完成产值11.9亿元,增长24.9%;林产工业完成产值14.2亿元,增长39.9%。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平稳。全年原煤190.5万吨,增长3.1%;水泥产量538.7万吨,增长18.7%;汽车产量11973辆,增长49.5%;发电量26.37亿千瓦小时,下降16.1%。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4.16亿元,增长43.8%;实现利税12.24亿元,增长51.0%;亏损面为14.9%,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9.1%,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当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7.27亿元,增长40.3%;实现利润3242万元,增长5.9倍;税金及附加总额2992万元,增长3.0倍。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68万平方米,增长4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9.4亿元,比增66.6%,增速比上年加快18.6个百分点,创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增长76.0%。全年城镇投资施工项目38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1个;在建项目平均规模达5900万元,比上年提高1.4倍,其中本年新增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全社会工业投资24.07亿元,增长45.9%,特别是制造业投资19.96亿元,增长68.2%,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2.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房地产开发投资8.95亿元,增长102.2%,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35.6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102.08万平方米,增长28.3%。竣工面积27.69万平方米,增长98.8%。商品房销售面积36.01万平方米,增长133.1%。 高速公路投资高速增长。我市境内永武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展开,泉三高速公路已转入路面铺设阶段,两条高速公路建设全年完成投资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60.9%。 五、商贸旅游 内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6.67亿元,增长20.1%;农村市场实现3.59亿元,下降5.4%。分行业看,批发业批发额1.57亿元,增长13.5%;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95亿元,增长16.1%;住宿餐饮业4.67亿元,增长18.5%。全市出口总额4990万美元,增长28.1%;其中,市属出口4200万美元,增长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