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宁国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4601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6%;客运周转量153109万人公里,增长15.1%。 邮电通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958万元,比上年增长8.2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89万户(含小灵通和铁通用户),增长1.0%;移动电话用户20.32万户,增长13.0%。每百人拥有电话86.5部(含移动电话),比上年增加5.9部;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2364户,增长43.9%。 六、商业、外贸和旅游 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亿元,增长25.3%。城乡市场全面旺销,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6亿元,增长29.3%;市以下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4亿元,增长14.4%。 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9901万美元, 增长46.3%,其中,出口16871万美元,增长54.3%。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全年实际利用省外来宁投资项目239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27个,亿元以上项目33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4.1亿元,增长38.5%;招商引资项目中工业项目184个,实际到位资金32.3亿元,占利用省外资金的比例达73.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资4011万美元,增长20.7 %。 旅游业快速增长。推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创工作。建成了青龙湾标志性建筑,启动了森林湖科技园一期工程。夏霖景区跻身国家3A旅游景区,恩龙世界木屋村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饭店,梦缘农庄被评为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开展了“上海万人游宁国”活动。全市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63万人次,增长17.9%,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758人次,增长30%;旅游总收入6.8亿元,增长55.3%,其中门票收入0.3亿元,增长88.8%。全市共有星级标准农家乐60户,创建省级农家乐3户,宣城市级农家乐11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亿元,增长20.1%。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4.7%、12.1%和28.1%。全年财政支出12.6亿元,增长36.7%。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3亿元,比年初增加9.0亿元,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3亿元,比年初增加6.4亿元,增长23.0%。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6亿元,比年初增加6.6亿元,增长15.1%。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4亿元,增长3.0%;人身险保费收入1.0亿元,增长49.6%。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0.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0.5亿元,人身险赔付0.2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51家,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科技中介机构10家。引进各类技术人才427名,拥有各类人才资源1.6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3300人。全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项。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2项,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本级科学技术支出1295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4%。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经费支出36000万元。年技术合同成交额6000万元。市创业服务中心一期建设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首批入孵8家。 科技企业成长迅速。全市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23项。新增火炬(星火)计划13项,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家。完成省级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任务。 科技管理再上新台阶。先后被列入全省和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市。市科技局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全省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和“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52所,在校学生52200人,其中: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4135 人,减少31.3 %;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7895人,增长1.9 %;普通初中20所,在校生13656人,增长10.8%;小学38所,在校生19243人,减少9.6%;幼儿园92所,在园人数7265人,减少1.9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100 %;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1%。全年输送大专学生1447人,输送本科学生107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 全市共放映电影400余场次,观众19.2万余人次,外地各类艺术团体来我市演出150余场,成功举办《周杰伦演唱会》大型文艺晚会,市公共图书馆藏书31万册,《今日宁国》由4开4版套红印刷改版为4开8版双面彩印,全年发行256期,共256万份;《青龙湾》杂志全年发行4期,共1万份。年末全市共有有线电视用户近7万户, 开通有线电视模拟频道和数字电视频道共88个。全年编发电视新闻专题270期,电视专题片186期,电视新闻2160条,其中中央电视台采用2条。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在全省率先实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个,村级卫生室207个。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39人,医疗床位138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人,床位3.6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6.9 %,共补偿46.79万人次,补偿金额2538万元。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全民健身比赛活动,直接参加健身活动的达10万多人次,我市三名奥运火炬手赴绩溪参加了“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积极备战省十二运会,认真抓好举重这一重点布局项目的运动员选拔、训练和输送工作。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我市在举重项目上取得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4枚、西津小学小手球队获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成绩显著。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个。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8.5%,二氧化硫和COD达标排放率分别达到96.6%和98.5%,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95.1%,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