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和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8 巢湖市和县统计局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工业投资增长迅速,城市建设投资成效显著,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亿元,是上年的2.25倍,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重40.4%。重点工业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仅金和纸业、和航金属两家企业全年完成投资就达1.3亿元,其他计划投资规模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7家。重点交通项目和沈路工程已近尾声,乌石路、西香路、腰南路、卜孙路、历阳东路正在建设,南、北汽车站,白渡桥、乌江大桥等工程进展顺利。在国债项目中,长江大堤工程全线竣工,黄山寺泵站扩建、大东圩泵站工程完成大半,杭河泊闸、牛屯河分洪道疏浚工程加紧建设,藏墩二站排涝工程、陈桥及雍镇移民新村工程开工建设。

小城镇及中心村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和城城区和乡镇集镇建设总投资5.1亿元,镇区规模不断膨胀,城镇化率有所提高。随着历阳东路、桃花坞大桥及环城西路接线工程的顺利竣工,历阳镇城区规划更趋于合理,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和城城区面积达8.93平方公里,道路长度28.5公里。全县中心村建设卓有成效,本年新启动建设75个中心村,已进村入住农户2133户。

五、商贸、外经和旅游业

2003年,我县消费市场虽受“非典”影响,但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县城消费品零售额5.46亿元,增长8.7%;县以下零售额5.59亿元,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9亿元,增长8.8%;餐饮业零售额1.61亿元,增长9.0%;制造业零售额0.22亿元,增长6.5%;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30亿元,增长10%。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市场主体,占总零售额比重70%,增幅也均在10%以上。城乡各类集市交易活跃,全年消费品市场成交总额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外贸出口形势喜人,出口总额成倍增长。至年末,三联泵业、华星公司、嘉谊食品、诚信食品、振兴服饰等8家工业企业累计外贸出口总额55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

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全年共签订项目协议248个,协议引进资金19.2亿元,实际利用资金9.3亿元。旅游开发引资取得重大进展,香泉温泉及戎桥水库景区吸引南京建宇集团和芜湖泰华集团巨额投资开发生态旅游度假区。霸王祠、鸡笼山、天门山等旅游景点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我县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旅游经济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拉动第三产业的生力军。

六、交通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稳定,邮政电信业日新月异。全年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实现增加值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第三产业比重23.4%。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货周转量比上年增长9.8%。邮政电信业日新月异,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通信条件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新业务接踵出台。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123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308万元。固定电信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8870门,本地电话用户93873户,电话普及率达14.4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8部;年末市内电话到达户数26922户,比上年增长8.7%,其中,住宅电话23949户,普通公用电话137部,IC卡公用电话202部;农村电话到达户数66951户,增长17.3%,其中,住宅电话64989户,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全县电信数据用户达1912户(不含随机拨号上网用户),比上年增加1119户,网络业务发展迅速。年末全县移动电信用户已达4.4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全年财政收入1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94万元,同比增长11.3%。财政支出24190万元,比上年增长22.2%。财政对基本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3.3倍,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64.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2.7%,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4.4倍,教育支出增长4.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8854万元,比年初增加46549万元,增长18.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350万元,比年初增加33769万元,增长15.5%;企业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36.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610万元,比年初增加1130万元,增长0.6%,其中短期贷款174714万元,比年初增加1601万元,中长期贷款15701万元,比年初减少587万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6124万元,比上年增长4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06万元,增长1.6%;人寿险保费收入4818万元,增长67.2%。全年国内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387万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029万元,人寿险赔付和给付支出358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对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3年末,全县民营科技企业15家,技工贸总收入29402万元。申获国家、省、市批准的科技项目25项,其中,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个、省级星火计划和技术创新项目6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名牌产品称号4个,开发新产品36个,新产品产值1.54亿元,授权专利6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普通教育学校237所,其中:中等幼儿师范学校1所,职业中学5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185所,幼儿园12所。各类成人教育学校42所。全县年末普通教育在校学生总数108964人,比上年增加30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85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5906人;小学在校生61293人。全县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5478人,其中专任教师3977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小学生保留率98.1%,小学毕业普及率100%;初中学龄入学率94.6%,初中学生保留率97.6%,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018人,全年共扫除文盲4168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所,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各1座,卫星地球站19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县庐剧团当年新排上演剧目12个,演出76场。全年举办了多场主题文艺晚会和专场文艺演出,开展了多次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加强,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个(含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机构及非卫生系统开办的诊所,不含私人开办的诊所室),其中:县级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37个。全县共有病床位数816张;卫生技术人员1235人,其中:医师285人,医士130人,护师、护士276人。在“非典”期间,共投入医护人员600多人,设置了13个发热门诊,建立一所定点收治医院,收治发热病人725人次,医学观察病例39人,无一例疑似病人和非典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