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上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招商引资稳步发展。全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7个,引进县外资金17.8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进出口总额1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门票收入2728万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接待游客22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4.6亿元。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批准并开工建设。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及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8.2%。全年完成客货运周转量2679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2%。全年客运量为410万人次,同比增长6.5%,客运周转量为23615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6.2%。全年货运量为350万吨,同比增长11.1%,货运周转量为2442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9.5%。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899万元,同比增长5.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060万元,下降2.3%,邮政业务总量4839万元,增长22.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万户,小灵通用户1.1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6871户。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9.65亿元,同比增长60.4%,其中中央收入为5.74亿元,同比增长70.7%,地方收入为3.91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税收收入3.59亿元,占地方收入的91.8%,同比增长54.7%,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54.3%,营业税完成0.94亿元,同比增长30.7%,企业所得税为0.42亿元,同比增长2.7倍。财政支出为15.07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6亿元,增长26.5%,教育支出3.67亿元,增长5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9亿元,增长38.1%,医疗卫生支出1.72亿元,增长83.8%,农林水事务支出1.99亿元,增长44.9%,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1.4倍、40%、30.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90.44亿元,比年初增加14.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为72.92亿元,比年初增加1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0.51亿元,比年初减少0.2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8%,其中短期贷款21.26亿元,同比下降7.7%,中长期贷款5.87亿元,同比增长10.1%。 保险市场迅速扩大,全县保险系统保费收入为20269万元,同比增长42.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为2089万元,同比下降27.7%。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进展顺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用日益显著。2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颍上县高产菱角推广种植及产品开发》和《煤矿塌陷区水域生态保护与渔业综合开发》进展顺利,目前,高产菱角项目已在六十铺、慎城、红星等20个乡镇推广;《煤矿塌陷区水域生态保护与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已投入200多万元,其中科技部投入资金80万元,全年计划任务初步完成。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名特优香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项目,省科技厅支持资金10万元,新建200亩香草繁苗基地,现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16家代理、批发销售网点。科技示范基地逐步壮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去年的7个增加到11个,建立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我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县现有规模骨干企业已发展到74家,其中煤炭开采企业2家、化工企业1家、医药企业1家、造纸2家、金属制品企业2家、非金属制品企业4家、非金属采矿企业4家、服装制造企业3家、食品制造企业2家、饮料制造企业1家、电气机械企业1家、皮革制品1家、石油加工1家、专业设备制造1家、木材加工5家、建材企业4家、农副食品加工39家,新上项目43个。金太阳药业、科泰公司是我县2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开发新产品6个,科研经费投入达 950万元,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近2亿元,实现利税 3000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大。我县今年共申请各类国家专利23项,授权专利10项。开发生产专利产品6项,主要为蕴旺食品机械公司自主研发的瓜果脱水制蓉机、削皮机、皮蓉分离机、成红科技的无铅复合汽油等,其中瓜果脱水制蓉机远销到台湾、香港等地。引进运用专利5项,主要为安徽惠尔矿用设备有限公司的矿用导风筒热塑整体一次性成型技术、雷科环保制品有限公司的一次性淀粉纤维生物降解技术等。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有职业高中8所,普通中学83所,小学437所,幼儿园27所,小学入学率99.6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22%,中小学在校学生达26120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6614人,初中在校生75430人,小学在校生169156人。中学专任教师2804人,中学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88.7 %;小学专任教师6216人,小学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92.36%。 八、文化、卫生和环保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事业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4次,演出30场,送电影下乡“2131”工程广泛开展,在全县农村放映电影4569场。深入开展农家书屋建设,2007年以来,购置图书20518册,共计投入资金13万元,建设农家书屋8个。充分挖掘保护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对28个民间艺术团体,186名民间老艺人进行登记注册,建立了民间艺术资源档案。建立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保护项目1项,市级保护项目2项,县级保护项目23项的四级保护体系。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加大,检查网吧1275家次,其他文化市场经营单位760家次,组织“扫黄打非”集中行动3次,开展法制集中宣传教育活动5次。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盗版音像制品6140张,立案查处行政违法案件24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站1个,村级卫生室277个,专科疾病防治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720张,较上年增加32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04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全县参合农民134.5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强重点企业监管,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结合颍城及周边环境治理,加大执法力度,解决关系到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支持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民环保浓厚氛围,切实解决烟尘污染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目前,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