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凤台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8336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地方财政收入31307万元,增长35.7%;财政支出52537万元,增长26.7%。 金融保持稳建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8534万元,比年初增加74356万元,增长19.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7217万元,比年初增加49571万元,增长18.5%。金融机构货款余额263206万元,比年初增加31602万元,增长13.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科技部门全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服务为抓手,以科技项目为载体,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全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57项,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9项,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区1个,市级科技园区3个。县苗圃申报的轻型无土载培基质生产技术示范项目,水稻原种场申报的皖稻68优质高产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县苗圃申报的花卉组织培养技术,杨村乡基地渔场申报的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技术等,被列为省星火计划项目。2005年我县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县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9%。全县有普通中学34所,小学189所,在校学生111219人,其中普通中学35565人,小学70031人,专任教师4659人,其中中学专任教师1752人,小学专任教师2817人。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2005年向国家输送大学本科新生951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18个。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花鼓灯艺术申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通过审批,在创新方面,涌现出《春》、《憨老头·俏老太》、《鼓苗》、《王三姐赶集》等文艺精品。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质量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群众文化生活多彩多姿,大型民间灯舞、交谊舞、器乐演奏等精彩分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产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1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44张,卫生技术人员120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医药、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治理扎实开展,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提高。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我县多次举办了各项体育联谊赛和全民健身活动,2005年在安徽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中,取得了8金6银,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淮南市第五届运动会上,共获得24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实现了金牌成绩历史性突破,展示了凤台人民意气风发奔小康的精神风貌,也为我县的体育事业再添光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总数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9.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1.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农业人口48.55万元,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9%;男性人口31.35万人,女性人口27.92万人,占总人口的47.1%;出生人口7463人,出生率12.6‰,死亡人口3363人,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3110万元,增长28.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92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2818元,增长8.2%。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501人,较上年末增长0.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0023人,较上年末增长17.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18286人,增长23.4%。全年发放各类保险金7036.4万元,发放低保资金993万元,“两个确保”得以巩固低保得到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