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固镇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商业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亿元,增长15.5%。分城乡看,县城地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6.99亿元,增长16.2%,县以下地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6.93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39亿元,增长14.6%;餐饮业零售额2.53亿元,增长20.5%,增速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年份。 七、保险业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完成保费收入5699万元,其中财产性保险保费收入1441万元,人身保险保费收入4258万元。完成各类赔款997万元,财产性保险赔付成本933万元,人身保险赔付成本64万元。 第二部分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八、教育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我县根据当前实际,今年适时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全县共有小学186所,减少13所,在校学生59396人;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39395人;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7188人。全县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5096人,其中专任教师4718人。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生毕业率为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为99.98%,毕业率98.6%。2007年我县高考成绩再创佳绩,全县本科达线1682人,其中重点本科上线220人,连续4年本科达线超千人,每万人本科达线28人,继续处于全省先进之列。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工作,全年享受中央、省、市、县财政给予“免补”的学生达88347人。全县财政对教育共投入19400万元。 九、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县立项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1项、市级科技项目15项、县级科技项目18项。全年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资金22万元,县财政安排科技三项费用30万元。科普宣传培训成效显著。组织150名科技人员宣传、发放各类科普资料1.5万份、科教书刊1 万册,举办科技培训班10期,参训人数达2万人次。 十、文化、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先后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春节团拜会”、“珠城欢乐颂”和“庆十七大”广场文艺演出等大、小文艺活动50余场。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深入开展。文学创作日益活跃,文学作品常见于国家级和省市报刊。 书法创作取得新突破。我县书法作者今年以来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国展以及中国书协举办的“老子杯”、“傅山杯”、“普洱茶杯”等书法大展中,我县都有4-5人入展或获奖,我县中国书协会员由2006年前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9人,省书协会员增加到40余人。书法培训班、书画店等文化产业应运而生。 “垓下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考古发掘,确认“垓下遗址”为始建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5000-4500年早期人类的古城址,这一发现填补了我省和江淮流域未发现早期人类城址的空白。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本着体育社会化、群众体育群众办的宗旨,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新建蓝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室外乒乓球场4个,台球场1个;先后举办了第2届职工篮球赛、“中皖珠丰”杯篮球邀请赛、第四届“国防杯”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建立了健身中心,增设了儿童水上乐园等体育活动项目。认真组织训练、积极参加各类比赛,获得较好成绩。我县一中在蚌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第一名,陈龙武校参加2007年第五届香港国际武术节获金牌6块、银牌7块、铜牌1块,百花舞苑参加省锦标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十一、广播电视事业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台1个,全县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4万户,占总户数的8.4%。至11月底共采制编发广播电视新闻稿件3200余篇,其中广播新闻1800余篇,电视新闻1400余篇;上级新闻媒体共播发我县新闻稿件120余篇,其中在中央台、省台播发40余篇,在市电视台播发80余篇。 十二、卫生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水平继续提高。全县有卫生机构336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23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890人,增长32%。全县实有病床1565张,病床使用率46 %。农村乡镇卫生院实有病床38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62人。预防保健工作规范有序,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9.2 %以上。全年共诊疗病人达96万人次,增长42%, 住院病人34658人,增长5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6%。 十三、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全县有1.76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5015万元,全年累计支付养老金4716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100%;有1.38万名职工及离退休等人员参加了医疗保险,全年医保基金征收876万元,征收率90%以上;有2.28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征徼失业金99万元,累计发放失业救济金26万元;参加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5600人和4500人,分别增收基金14、30万元,征缴率均达到100%。全县有48.4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资金总额为2422.94万元,参合率达92.78%。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242户、6555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253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263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标准由原来的900元/年,分别提高到1800和1300元/年。全县救助城乡困难人口271人、52万元。 第三部分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四、人口与就业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今年11月份全县户籍人口609431人,增加4599人。出生人口6548 人,其中女婴3604人、男婴2944人,出生婴儿性别比达122.4:100;死亡人口1954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 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全县从业人员达到18773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2598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704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3471人。全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00人,其中安置分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 人。进一步拓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渠道,全县共接收城镇退役士兵77人,其中25人已安置工作,52人申请自谋职业,并领取了一次性补助金。 十五、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补发了历年所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并且实现了近年来的工资首次全额发放,有力地拉动了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9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6500元,增加3454元,增长26.5%;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3550元,增加337元,增长10.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4663元,增加795元,增长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