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业增加值9.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920万吨,货物周转量138687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684万人,旅客周转量34790万人公里,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9216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044万元,增长7.9%;电信业务收入14172元,增长9.3%。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30.24万门,其中:市内电话7.34万门,农村电话22.9万门。年末城乡电话用户达31.5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4.21万户,无线市话7.34万户。宽带用户年末已达14512户,比上年增加4600户。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91亿元,比上年增加18.72亿元,增长16.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34.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69亿元,增长16.1%;本外币贷款余额66.84亿元,比上年增加8.20亿元,增长18.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66.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1亿元,增长13.8%,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53.68亿元,增长13.4%。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898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2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寿险业务收入26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保险业务支出11312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财产险业务支出2264万元,比上年下降14.9%,人寿险业务支出9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省级以上计划项目36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57亿元,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13个,申请专利346件。双登公司、苏中药业各有一个新品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项目,飞船公司省金属材料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罡扬公司被命名为省级技术中心,市创业中心被命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5年,我市为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中考、高考优分率在泰州市继续领先,高考万人本科达线率创历史新高。2005年,全市共有5887名学生被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录取。 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撤并中小学校16所,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9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学毕业生人数19072人,其中:高中6084人,初中12988人。中学在校人数53360人,其中:高中19543人,初中33817人;在校学生中,女学生23765人,占44.5%。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毕业生人数831人,在校学生5556人。小学65所,毕业生人数9978人,在校学生数49386人,其中:女学生22846人,占46.3%。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人数1723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得到新发展。全市拥有县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达13万册;博物馆1个,收藏文物1634件。举办了姜堰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专题文艺活动26场,高二适纪念馆馆藏进一步丰富,“溱潼会船”被列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 广电事业继续发展。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2005年新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5万户,入户率达72.2%,通过了省有线电视先进市验收。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31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18个,诊所50个,村卫生机构205个,其它卫生机构41个。拥有床位数2158张,其中:医院1376张,卫生院732张,疗养院5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77人,其中:医生2342人。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人,医生26人,床位24张。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投率达88%以上。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中医院门诊大楼正在施工建设,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运动会24次,参加运动会人数6780人。全市拥有二级运动员107人。女足运动员60人,业余体校运动员80人,专职教练员10人。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2005年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女子足球队第六次蝉联省赛桂冠。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完成了振兴北路、殷唐路、人民北路、陈庄路等路道建设,姜官路北段基本建成,完成陈庄路河滨绿化和中干河两侧滨河绿化。麋鹿广场、建设大厦、亚方大厦等10处节点工程相继开工,新世纪广场以及四个街头游园建成开放,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2万平方米。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厂区设备调试全部完成,并通过了试运行。投入800多万元,对南苑新村、王家舍小区、康华新村等14个小区进行了整治改造。新增3家物业管理企业,新建的锦都、锦绣、大成等小区全部实施了物业管理。新建供水主管道12公里,2005年底天然气管道全长170公里。 环境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空气质量基本良好,优良天数为319天,占全年的87.5%。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6.8分贝。全市新批建设项目均按要求进行环评或登记备案,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3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深入开展企业违法排污整治,国家环境监测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5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5.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总人口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户数30.55万户,总人口90.0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0万人,在总人口中:女性44.30万人,占49.2%。全年出生人数8074人,人口出生率为8.96‰;死亡人数6054人,死亡率为6.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 职工人数有所回升。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49058人,比上年增加475人,增长1.0%。全年净增就业人数62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0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416元,比上年增加1766元,增长14.0%。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65元,比上年增加519元,增长11.7%;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7.5平方米。 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突破百亿元,达100.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74亿元,增长14.5%。人均储蓄存款11142元,比上年增加1438元,增长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