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靖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新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深入推进沿江开发、城乡建设、改革创新和富民创业,全市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93.73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58.98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实现25041元,首次突破3千美元。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30.8亿元(含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同口径增长35.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32.1%。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跃居苏中各县市之首。全年财政总支出20.49亿元,同口径增长2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11亿元,同口径增长22.9%。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二产的主导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6.5∶57.8∶35.7调整为5.6∶57.9∶36.5。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继续加快,年末新办民营企业778家、个体经营户6653家,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19.6亿元。 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市属企业“三置换一保障”改革扫尾工作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全市75家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实现了转企业改制,完成了8家镇卫生院改制和1家市举办医院“两权”分离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组建了华森公司等投融资公司,成立了经营性管理公司;积极推进国有资产分类管理,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强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逐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促进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整合市域供水资源,镇及部门供水体制全部上划。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涉农财政补贴“一折通”发放率达1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太协调,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8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8.44亿元,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产值8.40亿元。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全市夏粮播种面积29.34万亩,同比增长1.6%;综合单产340.3公斤,同比增长9.1%,夏粮总产9.98万吨,增长10.9%。秋粮种植面积为37.91万亩,亩产539公斤,总产量20.45万吨,亩产、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4%。 林牧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受疫病、疫情的影响,畜牧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生猪饲养量66.0万头,同比下降5.7%。家禽饲养量285.43万只,下降2.7%。饲养山羊55.6万头,出栏39.5万头,增长11.3 %。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水果产量9729吨、肉类35472吨、蚕茧154吨、牛奶1200吨、禽蛋8753吨、水产品9047吨。新增造林面积1.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1.9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04%。 农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新增高效种植面积0.75万亩,推广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5项,食用菌、菱角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定,葡萄、冬枣等5个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1.7亿元、利税1.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6.6%。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继续实施“双清”工程,完成了53个村河道综合整治;疏浚二、三级河道1250条,工程总长度达826公里,完成土方515万方;新建和改建排涝泵站9座,修理排涝泵站8座。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8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2台、小型拖拉机3236台、联合收割机360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全部工业实现产值446.68亿元、销售收入384.50亿元、利税31.97亿元、利润15.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46.8%、43.9%、53.4%。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2.78亿元,增长19.8%。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列统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7.11亿元,同比增长27.9%。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列统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3%,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用电量持续上扬,全年工业用电量完成16.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0%。 运行质态进一步提高。全市441家列统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07.38亿元、销售收入280.46亿元、利税24.28亿元、利润12.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0%、40.5%、35.8%、46.7%。列统工业销售利润率达4.1%,比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94次,比去年提高0.18次;两项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6.8%,同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拉动明显。全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2家,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5家,同比分别增加10家、4家。1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1.7亿元,占列统企业的64.8%。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市工业企业的排头兵,全年产品销售收入达30.12亿元,同比增长49.6%。 支柱产业增势强劲。在列统工业企业中,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冶炼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5.8亿元,同比增长48.4%,占列统工业比重达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量最大,销售收入实现60.4亿元,占列统工业的21.5%;冶炼业增幅最高,同比增长107.9%,高出列统工业67.4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82.56亿元,实现建筑企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30.4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02万元/人,同比增长17.7%。全市完成外出施工产值50.8亿元,占全市施工产值的62.6%,同比增长25.0%。品牌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获得省优质工程6项、文明工地4项,地市级优质工程奖16项、泰州市“梅兰杯”奖18项、优质结构工程24项、文明工地18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14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41.48亿元,增长41.1%;农村投资完成19.79亿元,增长53.2%;房地产投资9.21亿元,增长18.8%;私人建房投资3.66亿元,增长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