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靖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业增幅明显回落。全年房地产投资7.79亿元,同比增长7.8%,与上年114.4%的增幅相比显著回落。商品房建销情况良好。全市在建商品房施工面积80.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9%。竣工各类商品房面积47.93万平方米,增长124.5%。全年累计销售各类商品房48.74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4.38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14.36万平方米。全部商品房实现销售额16.06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11.43亿元,期房销售额4.63亿元。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新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中洲路、通江路建成使用,中洲路跨十圩港大桥顺利合龙,启动区道路框架逐步拉开。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渔婆南路建设、9号地块改造等重点工程取得新突破。集镇建设迈出新步,完成集镇建设投入10.9亿元,建设集镇道路9.6万平方米,通村公路120公里,3家重点中心镇全年完成建设投资达4.1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3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32.47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6.12亿元,增长18.6%。城乡消费品市场齐头并进,全年城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5亿元,增长19.4%;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48亿元,增长10.9%。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各种现代经营方式成为商贸流通领域的一大亮点,年末全市已拥有连锁总店3家,连锁门店68个;全市限额以上连锁贸易、餐饮业零售额达3.46亿元,同比增长91.9%。企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6.68亿元,同比增长11.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领先。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3697万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4146万美元,同比增长25.5%。在全市现有的五大类出口商品中,化工产品出口7209万美元,同比下降19.6%;机电产品出口13913万美元,增长54.9%;纺织服装出口11599万美元,增长53.1%;轻工产品出口949万美元,下降14.3%;土畜产品出口476万美元,增长7.9%。出口列前5位的产品是维生素C、锚链、船舶、色织布和棉纱。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增加到109家,比上年增加18家,自营生产企业的用权率已达70.0%。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全年完成协议利用外资34175万美元(含江阴园区162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7%;实际利用外资20469万美元(含江阴园区641万美元),同比增长91.9%。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全年新批的48个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个,占总数的33.3%,已有4家知名跨国大公司进驻靖江。项目质量提升较快,资源消耗低、污染小、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劳动用工多的项目明显增多。 外经合作层次提升。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额6811万美元,同比增长7.1%;实现外经营业额6951万美元,增长5.0%;新增对外劳务合作264人,同比增长380.0%。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40万吨,周转量950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506万人次,周转量21400万人公里;水上货物运输量140万吨,周转量42000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900万吨。公路总里程达9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4公里。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为100%。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入3.57亿元,其中公路建设3.12亿元。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实现3.65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邮政0.53亿元、电信1.59亿元、联通0.38亿元、移动1.12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29.26万户,增长10.5%,其中小灵通9.06万户、铁通0.6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1.11万户,增长16.0%,其中联通6.03万户、移动15.0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4.20部/百人,比上年增加了4.75部/百人。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12亿元,比年初增加25.0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6.74亿元,比年初增加3.23亿元;农业存款4.40亿元,比年初增加0.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0.94亿元。短期贷款余额46.15亿元,比年初增加3.78亿元;其中,工业贷款12.82亿元,比年初增加2.82亿元;商业贷款4.77亿元,比年初增加0.43亿元;农业贷款4.80亿元,比年初增加0.7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4.25亿元,比年初增加3.1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7.17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技术改造贷款0.27亿元,比年初减少0.22亿元;个人消费贷款4.20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保费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4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33亿元。赔款支出退保金及各种给付金额0.47亿元,其中:财产险0.23亿元,人身险0.24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全年开发市级新产品26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2项,实施火炬、星火计划10项,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7项、民营科技企业17家、新认定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5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完成了32家企业的产品认证,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480台件;全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6人次,挂靠科研院所、高等院校40家,共建产学研联合体6家,上争资金1281万元,申请专利413家;新增初级资格以上人才1098人,其中高级资格179人,中级资格494人。科技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考核。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技改财务发生数45.52亿元,同比增长56.3%;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82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列统企业的比重达22.7%。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中小学校111所,在校学生82879人,其中小学37724人、初中27567人、高中12631人。中小学招生人数19313人,其中小学4977人、初中8405人、高中4053人。中小学毕业人数23078人,其中小学8405人、初中8557人、高中524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75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保持100%;普通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0.2%、毕业率98.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4.0%。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万人本科上线率达21.15,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六有”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行教育收费“一费制”,1930名贫困生获得助学基金资助;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强化,通过了省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