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靖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深入实施科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实施火炬、星火计划7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产品11个;完成新产品试制263个,重点扶持的45个新产品有15个实现批量生产,建成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56人。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技改财务发生数29.12亿元,同比增长72.8%;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4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列统企业的比重达18.5%。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30所,在校学生88132人,其中:小学41125人,初高中41884人,职中51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毕业率100%,初中生辍学率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通过省中小学布局调整验收,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推进基础教育课改,强化素质教育,高考万人上线率达22.2人,创历史新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市级影剧院3个,乡镇级影剧院10个,电影放映4600场次,观众达30万人次。靖江锡剧团排演了大型古装戏《春江月》、专题片《这一片热土》,承担了德国巴伐利亚洲政府代表团访靖和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专题慰问演出,全年演出218场次,观众20万人次。靖江市图书馆文献总量达17万册,年购书量0.6万册,报刊600种,持证读者8817人,年接待读者16.7万人次。我市创作的混声小合唱《打豆号子》参加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现场决赛,荣获优秀作品奖。歌曲《激情燃烧的地方》在全国第五届“东方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中荣获中国民歌百首金歌·金奖。广播电视建设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达11万户,在泰州地区率先实现有线电视“组组通”。《靖江年鉴(2004)》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靖江日报》发行量2.86万份,内容、质量都有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学校体育持续发展,全市中小学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达标率95.6%。深入开展“体育进万家,健身奔小康”主题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新的突破,业余训练、竞技成绩列泰州市前茅,居全省上游。新达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33名。我市运动员共获省级以上奖牌45枚,其中省级金牌8枚,国家级金牌1枚,洲际世界比赛金牌1枚。 卫生事业进一步巩固。医疗市场结构调整优化,全市共有合并的医疗机构2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861张,其中医院802张、卫生院105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80人,其中执业医师982人,执业助理医师316人,注册护士727人。各类门诊所室共计140个,卫生技术人员573人,其中执业医师180人,执业助理医师97人,注册护士64人。 农村改水工作取得新突破,年内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9800人,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5.7%。农村改厕取得新进展,新增卫生户厕1.02万户。妇女儿童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孕产妇死亡率22.31/10万人,婴儿死亡率5.8‰。卫生防病工作再登新台阶,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1090例,较上年上升16.9%。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和宣传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建成了靖江市环境信息中心,实现了资源共享及重污企业24小时自动监控。规划设立了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0.54公顷。我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21.31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21.31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8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843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3.38亿标立方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全市工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100%。全市基本实现省市政府要求的10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区域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方面,我市考断面水质中的主要超标项目为COD、氨氮,城考水质总体达标率为91.6%;大气环境方面,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二级;声环境方面,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值位于50-60分贝之间,部分区域夜间有超标现象,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6.47万人,比上年增长0.2‰,其中女性33.0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2:100。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本年度出生5718人(含补报往年出生1372人),当年出生4162人,出生率为6.26‰;死亡人口4488人,死亡率为6.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人口结构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化目标。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45元,同比增长12.2%。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7元,增长15.8%。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4.5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6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百户农村住户资料反映,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7.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6平方米。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81亿元,增长7.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676元,比上年增加1706元,增长15.6%。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年末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5.59万人,下降6.1%。全市各类福利机构拥有床位638张,收养384人。城乡低保覆盖面达100%,有8398人得到最低保障,农村扶贫842户。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3142人,失业职工再就业率48.9%,共有3205名失业职工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8.4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7.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6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98%。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