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句容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财政支出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一般预算支出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金融秩序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9.27亿元,比年初增加12.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7.35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76亿元,比年初增加9.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7.36亿元,比年初增加2.51亿元;中长期贷款15.83亿元,比年初增加6.07亿元。 七、社会事业 科教兴市成效明显。2006年科技对工业和农业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57%。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46个,其中国家级5项。专利申请量520件,比上年增加208件。创成省级品牌6个,镇江市级品牌12个。新认定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24个。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3家;高新技术产品113个,其中省级52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7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0.46万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保持较高水准,顺利完成职教四校的优化组合。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683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5万元,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杂费和书本费,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育收费规范市”。2006年末全市实有各类学校7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22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47所。当年毕业生总数2.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毕业1.26万人。在校生总数7.3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3.32万人。各类专任教师3606人。 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市上下齐努力,一举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继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成人民医院传染病分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通过评审,边城、天王卫生院门诊楼投入使用。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14个。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67万元。 文体事业蓬勃向上。大力弘扬“包容诚信、务实奋进”的新时期句容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送文化进校园”和欢乐广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建成市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和153个“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并成功举办句容市第六届运动会。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 注重结构调整、环保优先,全市上下众志成城,一举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句容赢得新的城市荣誉。努力做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持续改善,万元GDP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1.9%,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建成环境远程监控、信息发布系统和两个空气自动化监测站,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16天。 城乡环境呈现新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德丰置业南侧道路建设和羊角山路、向阳路、文化巷等7条道路改造;实施福地路西段、玉清路等20余条道路亮化绿化工程,城区新增绿地15公顷;实施句容河城区段水环境整治工程,完成老句容河清淤和句容河南岸截污管道建设;建成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程,新(改)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座、公厕26座。开工建设243省道句容段,宁常、宁杭高速进入路面施工。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以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五件实事有序开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年新建农村公路106公里,改造农村户厕1.35万个,完成集镇出新2个,创成省级生态村2个。全年共投入2500万元推进村庄“五化一配套”工程,11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基本完成。 八、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人口略有增长。2006年末总人口58.07万人,人口出生率6.87‰,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长率1.52‰。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90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4418元,比上年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9元,比上年增长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799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915元,比上年增长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