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5 淮安市淮阴区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货物周转量19017.63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8465万人公里。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4.95万吨,增长3.5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015.92万元,比上年增长5.7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91.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7724.42万元,增长3.73%和6.05%。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8万门。年末共有本地电话1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6.4万户,新增2.6万户;年末共有无线市话2.6万户,新增1.52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达2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5万户,新增0.37万户。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505公里,新增45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6330户,新增1330户。

七、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实际入库数35818万元(按原收入口径),增长17.0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839万元,增收2134万元,增长12.0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

表四。 全年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  标绝对数(万元)比上年增长(%)

财政总收入3581817.05

上划中央收入1221718.36

# 国内消费税980.00

增值税902212.72

一般预算收入1983912.05

# 增值税300712.71

营业税740262.79

企业所得税131825.52

个人所得税63028.05

农业税收362423.35

基金收入376246.15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一般预算支出41269万元,增支2020万元,增长5.15%;基金支出2937万元,增支405万元,增长16%。全年农林水气象支出3135万元,下降15.9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40万元,下降23.7%;医疗卫生支出3245万元,教育支出8798万元,科学支出18万元,分别增长24.71%、17.32 %和20%;基本建设拨款1210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752万元,分别增长333.69%、-27.41%。

金融总体上平稳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不含信用社,下同)人民币贷款余额122752万元,其中短期贷款76959万元:工业贷款16583万元,商业贷款34360万元,私营及个体贷款1380万元,中长期贷款45276万元,消费贷款19970万元;存款余额200035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31121万元、企业存款63547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 8521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财产险收入961万元,寿险收入7560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695万元,分别增长-15.26%、7.22%和19.42%。赔付额2204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748万元,下降16.7%;寿险赔付1456万元,增长15.5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壮大,科技活动显现生机。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60万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57件,比上年增长338%。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其中:科技攻关项目2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全区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中小学布局逐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初中升学率77.4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4%。特殊教育招生180人,在校生82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552人。

表五。 各类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单位: 人

指标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

绝对数比上年±%绝对数比上年 ±%绝对数比上年 ±%

普通高中3722-0.88110073.383186-8.42

普通初中20278- 1.9055562-26.047255-7.33

小学9886-12.9285187-11.8620903-2.6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7万户,比上年增长27.96%。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0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69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6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01人,注册护士365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3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镇卫生院21个,床位373张,卫生技术人员72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运动员在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共夺得3枚金牌、省级比赛23枚金牌、市级比赛57枚金牌。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38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1.85‰,上升2.48个千分点;死亡率4.94‰,下降2.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91‰,上升4.57个千分点。年末全区人口874193人,比上年末增加14910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城市化水平达24.64%以上。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对1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94.24元,比上年增长11.7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8.61元,增长7.0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35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100%。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2761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618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81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658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3000人。年末全区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638张,收养638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859人,发放保障金446万元。

注:1.本情况综述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