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云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3-05 连云港市灌云县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灌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灌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两个进位、奋力崛起苏北”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团结拼搏奋进”的新时期灌云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创业创特色、提速升位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项目兴县、环境立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在强势推进跨越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主基调,解放思想,放胆实干,克难向前,快速推进,促使灌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3亿元,较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3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28亿元,增长28.1%;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17.2%。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63元,较上年增长18.7%。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4:33.9:29.7调整为32.7:38.0:29.3。

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30亿元,较上年增长6.5%;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7亿元,增长2.3%。

种植业稳定增长。全年种植业产值22.6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56.4%,较上年增长8.5%。全年粮食产量为70.93万吨,增长12.3%,其中夏粮26.71万吨,增长6.6%;秋粮44.22万吨,增长16.0%;棉花播种面积17.59万亩,产量1.44万吨,增长19.0%;水果产量7.32万吨,增长3.7%。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实现林业产值3214万元,全年营造成片林3.75万亩,植树总量530万株,道路绿化293公里。造林面积、植树总量列全省第一,被评为省、市绿化造林先进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牧业完成产值11.22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7.9%。全县三禽饲养量1798万羽,较上年略有增长,大牲畜饲养量8.94万头,羊饲养量55.76万头,生猪饲养量88.71万头,初步形成沂河淌万亩种草养畜养禽示范带。

渔业生产不断增长。全年实现渔业产值达3.72亿元,较上年增长5.7%。 水产品产量3.81万吨,增长6.4%;其中海水产品0.9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产品2.86万吨,增长15.8%。初步形成沿海滩涂精养、海淡水工厂化养殖以及善后河网箱养殖等水产养殖基地。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快速推进,新沂河整治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全县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疏浚大沟31条,完成农村水利建设土方1510万方,新建防渗渠90公里。疏浚整治庄河1052公里,完成土方633万方,名列全市第一,位居全省前列。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市级验收,项目开发面积5.28万亩,其中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万亩,建设优质牧草示范基地1.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基地0.78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增高性能收割机100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8%。

农村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年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6.2万人,占41.7%;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6033元,增长11.3%。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总收入3391元,增长7.2%,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133元,每百元收入的费用由上年的34.77元下降到33.41元。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突破历史,主体地位日益凸现,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7.01亿元,较上年增长4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20亿元,增长48.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7.81亿元,增长36.8%。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创产值15.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3.3%,增长22.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24亿元,增长49.9%;实现利税总额22066万元,增长61.8%,其中利润8906万元,增长50.1%。产值销售率达97.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2%,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33次,较上年加快0.64次。

主要产品生产势头较好。在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中,年产化肥2.33万吨,增长20.2%;饮料酒980吨, 增长73.1%;合成氨3.19万吨, 增长20.2%;棉纱1.19万吨,较上年下降22.9%;人造纤维板3.76万立方米,下降0.4%;水泥5.16万吨,下降12.8%。

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32.7%,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61万平方米,增长64.6%,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9.8万平方米,占94.3%,增长80.7%;建筑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年末从业人员891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52人,增长45.0%,占从业人员的1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9.56亿元,较上年增长53.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1.59亿元,增长68.5%;民营经济完成投资37.94亿元,增长70.1%。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33.20亿元,增长100.8%;房地产完成投资2.89亿元,增长89.6%。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1.72亿元,增长202.7%,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19.77亿元,增长4.55倍。在农村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资完成 15.49亿元,增长2.4%;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6.22亿元,增长7.3%,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16.09亿元,增长19.2%。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紧紧围绕建设苏北一流山水旅游工贸城市的奋斗目标,突出重点,扩大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全年开工建设城建重点工程103项,全面完成小鸭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县城管道燃气一期工程,部分小区安装入户,广电大厦主体工程完工,污水处理厂截流管网及厂区建设快速推进,行政中心、会议中心、西环路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高度重视规划工作,编制完成《县域发展战略规划》、《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临港产业区发展战略规划》、《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等十大专业规划。按照“彰显个性、展示形象”的要求,倾力打造县城三大出入口,对伊山路、胜利路、向阳路等主干道建筑物实施高标准亮化,亮化面积达26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投入11.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铺设道路207万平方米。组织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理,铺设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完成拆迁面积8.9万平方米,为县城品位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