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勃利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3-05 七台河市勃利县统计局

2005年,进出口继续攀升。全年实现进出口额313.0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289.773万美元,同比增长90.1%;进口24.3万美元,同比下降76%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全县公路完成货运量4880千吨,与去年持平;完成货物周转量  107360千吨公里,与去年持平。公路完成客运量3450千人,同比下降0.9%;完成旅客周转量93900千人公里,同比下降0.1%。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20.5万元。同比增长16%。截止200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244户,同比下降21.7%;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5.2万户,同比增长4%。其中,小灵通用户14520户。同比下降9.3%。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4139户。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2087万元,同比增长66.5%。地方财政收入8753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476万元,同比增长34.3%。财政支出40235万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9983万元,同比增长31%。

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5794万元,同比增长2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2360万元,同比增长14.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6108万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工业贷款余额17929万元,同比下降48%;农业贷款20514万元,同比增长22.1%。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962.6万元,同比增长0.5%,其中,财产险收入626.6万元,与去年持平;寿险收入4076万元,同比下降6.5%;太平洋保险保费收入260万元。支付各类赔款668.8万元,同比增长33.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74.8万元,与去年持平;寿险赔付金额224万元。同比增长77.8%;太平洋保险赔付金额70万元。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2005年,我县有普通中学26所,初级中学18所,高级中学2所。初中在校生12539人,高中在校生5311人;小学59所,在校生19341人:2005年初中升高中1840人;高中升大学l451人,升入本科617人。

文化、广播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4万余册。农村文化站11个,村屯文化室15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l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5万户,入户率48.4%。其中,城镇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入户率59.4%;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入户率40.9%。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人民医院1个;中医院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4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520张。

九、人口与就业

人口低速增长。200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16‰,死亡率4.93‰,人口自然增长率3.23‰。年末全县总人口3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7%;农业人口23.3万人,所占比重为63%。男性人口1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8%:女性人口18.2万人,所占比重为49.2%。农村劳动力11.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1.2%。

就业规模扩大,工资较快增长。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1745人,同比增长3%。年末在岗职工31562人。同比增长2.4%: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011人,有4007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452万元,同比增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331元,同比增长10.7%。

十、人民生活和县镇公共事业

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15元。同比增长48.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02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9平方米,与去年持平。全县居民用电量达2773万千瓦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7682人,同比增长2%;养老金支出6311万元,同比增长49.3%。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6719人,同比增长了7.6%;医疗保险费支出763万元,同比增长22.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0574人,占城镇总人口8.7%,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792万元。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县镇公共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共铺装沥青路面3万平方米,更换路边石9900延米,步道板1.9万平方米。实有道路长度668公里,实有道路面积534万平方米。共有桥梁87座。路灯6347盏。城镇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园林绿化面积355.4公顷。

注:公报中,地方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时数据与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