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勃利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全县公路完成货运量4880千吨,同比增长16.2%;完成货物周转量107360千吨公里,同比增长7.6%。公路完成客运量3480千人,同比增长7.4%;完成旅客周转量93960千人公里,同比增长3.6%。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44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邮政完成业务总量1124万元,同比增长17.2%;网通公司完成通信业务总量3690万元,同比增长8.9%;中国电信完成通信业务总量30万元。截止2004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不含铁通)达到70594户,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5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达16016户,同比增长1.2倍。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2586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3268万元,同比增长57.6%。地方财政收入6532万元,同比增长5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13万元,同比增长58.8%。财政支出31279万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524万元,同比增长35.9%。(增长速度均按剔除农业税后计算) 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87523万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9626万元,同比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2084万元,同比下降0.5%。其中,工业贷款余额34461万元,同比下降11.4%;农业贷款16804万元,同比增长532.7%。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986万元,同比增长38.6%,其中,财产险收入627万元。同比增长6%;寿险收入4359万元,同比增长24.5%。支付各类赔款501万元,同比增长2.2倍。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75万元,同比增长54.3%;寿险赔付 金额126万元,同比增长7.7%。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2004年,我县有普通中学25所,初中在校生13599人,高中在校生5134人;小学75所,在校生2092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34人。 文化、广播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4万余册。农村文化站11个,村屯文化室15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l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37.1万户。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01张。设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4个。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低速增长:2004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21‰,死亡率5.03‰,人口自然增长率3.19‰。年末全县总人口3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9.9%:乡村人口23.4万人,所占比重为63.1%。男性人口18.8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50.9%;女性人口18.2万人,所占比重为49.1%。 就业规模扩大,工资较快增长。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0824人,同比增长0.5%。年末在岗职工30650人,同比0.4%: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新增就业人数6693人,有4092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5614万元,同比增长10.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428元,同比增长9.1%。 十一、人民生活和县镇公共事业 200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50元,同比增长13.8%。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同比增加17.7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7平方米,与去年持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9.4平方米,同比下降1.62平方米。全县居民用电量达14630万千瓦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7129人,同比增长40.4%;养老金支出4227万元,同比增长21.9%。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15536人,同比增长20.1%;医疗保险费支出623万元,同比增长10.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1611人,占城镇总人口31.5%,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792万元。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县镇公共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完成碾子河三期治理、办公中心道路庭院建设、南山公园及城区义务防汛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功能进—步完善。给水扩建一期工程投入资金850万元,铺设管网9755延米,新建7眼水源井,城镇供水能力供水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开发了学府花园、世纪新村等房地产项目,新增住宅面积6.4万平方米。镇内新修水泥路2条,维修砂石路25条。城镇道路长度89公里,人行道面积达6.3万平方米。城镇共有路灯998盏,排水管道总长度达31.6公里。城镇居民生活环境进—步改善,园林绿化面积280.7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4.9公顷。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