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桦甸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5 吉林市桦甸市统计局

2005年,桦甸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山水生态中等城市宏伟目标,确立工业兴市战略,推进工作重心转移,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顺利完成“十五”计划。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2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068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4:42.7:36.9。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3.7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7亿元,增长71.7%。国、地税税收收入为3亿元,增长47.8%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6亿元,比上年增长50.9%。

改革创新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合乡并镇圆满完成,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不断优化,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启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审批项目42项,改变审批方式6项。“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非税收入管理成效明显。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和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城市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资源型项目比例过高,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城镇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9.2千公顷,总产量36.6万吨。其中玉米面积46千公顷,产量24.4万吨,水稻面积9.1千公顷,产量7.1万吨,增长5.6 %。大豆面积 22.5千公顷,产量4.6万吨,增长22.2 %。油料总产量0.93万吨。水果总产量18.1万吨,增长38.5 %。

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 13.3万吨,比上年增长30.3 %。禽蛋产量3.3万吨,增长15.5 %。奶业生产仍保持较快增长,牛奶产量1.42万吨,增长14 %。水产品产量0.36万吨,增长9.1 %。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畜优质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6.8千公顷,发展药材1.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 1.7千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2%;农用拖拉机0.49万台, 比上年增长0.1 %,农用运输车0.24万辆,比上年增长0.1 %;农村用电量  4540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8.6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

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8.9%。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18 %;集体企业增加值0.4亿元,增长63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16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0.2 亿元,增长170%;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0.9亿元,增长2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销售收入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实现利税6亿元。盈利企业盈利额5.3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 0.4 亿元,实现净利润4.9亿元。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4%。2005年全市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27亿千瓦时,增长27%;铁矿石原矿量67万吨,增长10%;纤维板5.6万立方米,增长6.7%。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 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1  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2.3 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  亿元,比上年增长40.8 %,其中城镇投资28.6 亿元,增长102.8  %。

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城镇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 0.5 亿元,比上年增长400 %。工业投资22 亿元,增81.8 %。其中,电力工业投资增长37.4 %。第三产业投资6 亿元,增长  13.8%。房地产开发投资2.1亿元。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1万平方米。

重点工业项目稳步推进。白山发电厂三期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西金沟、万两河、工农电站开工建设,隆达铁矿、永龙铁合金、富利非金属、裕丰环保地膜、洪义陶瓷等项目正式投产。油页岩综合开发项目已经签约,森林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 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4亿元,增长17.2 %;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3 亿元,增长15.4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2亿元,增长14.6 %;餐饮业零售额 2.5亿元,增长43.2%。

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2.8亿元,增长93.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14580千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公路旅客周转量228440千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5%。城市公共交通标准运营车辆60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300万人,出租汽车550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37亿元;固定办公电话用户0.95万户;住宅电话用户7.58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1.38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020户。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30.4万元;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54人次。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15亿元,增长14.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2亿元,比上年持平。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7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11257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07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8850万元。全年赔付额1829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929万元,人寿险赔付额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