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昌邑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以“奋斗三年,总量番翻”为契机, 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和固定资产投资四个关键环节,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各行业协调发展,经过全区各方面积极努力,我区国民经济保持了一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有所发展。 一、综合 据统计,全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13.5%,第二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57.7%,第三产业增加值22.17亿元,增长14.6%。 优化结构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旋律,推进“两大一强”建设,以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三产业迅速发展、规模经营和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水稻、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和肉鸡、生猪肉等商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单纯靠种植业支撑的局面进一步改变。 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 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34.5 4.42 7.93 6.38 1.55 22.17 1.41 14.89 - 0.42 5.45 22.1 13.5 57.7 76.3 10 14.6 10 15.5 22.8 12.9 国民经济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发展活力增强。全区95 %以上的企业实行了民营化和股份制改造,民营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企业、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已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6.8%以上。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新格局。 全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公有经济质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亏损还比较严重;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二、农业 2006年,全区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旋律,以省级高标准水稻丰产方,城郊型绿色食品产业化科技示范区和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区建设为主线,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上一年有所减产,但农业总产值完成73120万元(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2.1%。主要农作物产量具体如下: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214674吨 11 其中:水稻 86881吨 -5.5 玉米 127241吨 20.4 大豆 552吨 -8 蔬菜 51087吨 37.2 瓜类 4273吨 38 畜牧业生产在调整结构中继续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量增加,具体如下: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59370吨 15.6 其中:猪肉 23164吨 13.5 牛肉 8743吨 13.3 猪年末存栏数 91519头 12.1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12213头 11.9 其中:牛存栏数头 110527头 12.1 家禽存栏数 105.4万只 8.7 三、工业 2006年,全区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效益攻坚战,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现价),比上年54.2%。 其中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如下: 2006年实际 年±% 产品销售收入 146386万元 65.6 利税总额 3371万元 98.3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52568万元 -9.8 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25059万元 -51.3 负债合计 62510万元 -55.6 (此数据为2006年年报数) 四、国内贸易 2006年,全区加大了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商品货源充足,消费品市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保持平稳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2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6.9亿元,餐饮业9.3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