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2010-03-03 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统计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开放”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建市二十周年和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大机遇,切实抓好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等战略重点,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大了各项工作力度,使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综合

据统计,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22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49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59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14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

二、农林牧渔业

2003年我市遭受以严重旱灾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仅达1.2亿公斤,比上年下降69.0%,但是由于全面实施乳肉草战略,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日趋合理。

在“牧业富民、乳业强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点工程和基地建设,使我市畜牧业生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市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5.9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4.3%,实现了“畜牧业百万工程”。其中:大牲畜存栏10.77万头,比上年增长31.9%;羊存栏69.85万只,比上年增长了54.0%;生猪存栏为25.36万口,奶牛存栏3.5万头,全年牛奶产量超过7万吨。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林业生产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退耕还林还草,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

三、工业

2003年我市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构筑以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新格局。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增加值34151.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9.10%。轻、重工业生产同步快速增长,分别实现增加值23308.8万元和1084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13%和86.60%。产品销售率达到91.89%。企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1.46,实现利润总额2137.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富伦纸业、伊利乳业、淳江油脂、农药制品等支柱企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73751万元,比上年增长77.7%。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2004万元,比上年增长56.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807万元,比上年增长337.5%。

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我市重点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力度加大,以富伦纸业2850纸机、淳江油脂50万吨精混饲料加工、哈慈制药等技改大项目的改造建设,使我市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项目带动战略的强劲拉动作用突出体现,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五、商贸、物价、旅游

流通领域经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大力实施民营化工程和市场培育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一批大型商场和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相继投入运营,为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大大方便了广大消费者。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3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84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餐饮业688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

全年市场物价运行平稳,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6%。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成为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1.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8%,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

六、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7所,中学在校生19888人,比上年增加194人,增长1.0%。高级中学3所,高中在校生4220人,比上年增加617人,增长17.1%。小学校172所,小学在校生25530人。幼儿园51个,在园儿童4270人。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2003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8个,床位1495张,卫生技术人员1627人。

七、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全市在岗职工收入增加,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26293人,工资总额为25646万元,在岗职工年人均报酬9747元,比上年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2元,比上年增长16.07%,由于受农业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45元,比上年下降26.%。

八、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增加,2003年财政总收入1258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91万元。财政支出31639万元。

九、人口

2003年全市总人口435870人,农业人口283058人,非农业人口15281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56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