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隰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临汾市隰县统计局

隰县统计局

2006年4月

2005年,全县人民下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深入推进“645”战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略呈下降趋势。由于一、二产业的负增长,导致全县经济略有下滑。到年底,全县生产总值4744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5%。第一产业增加值11205万元,下降1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432万元,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23810万元,6.5%。人均生产总值4745元,下降1.3%。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3.6:26.2:50.2。

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其中,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比上年上涨5.2%、1.6%、2.3%、1.8%、20.2%、4.0%,食品、居住分别比上年下降1.8%、0.5%。农业生产资料上涨0.9%。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降。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55万亩,比上年增加0.77万亩,增长3.10%,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6.5万亩,增加3.3万亩,增长25%。全县粮食总产量59274吨,比上年增产0.7%,其中玉米产量44536吨,增产16.7%。夏粮、薯类、烟叶、蔬菜、瓜果类、水果分别比上年下降19.7%、32.2%、16.8%、6.6%、3.1%、4.4%、29.3%。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300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1267公顷、三北造林600公顷,日元造林43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9020千瓦,比上年增长26.7%,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6746吨,增长2.4%,农村用电量549万千瓦时,增长2.4%。

乡镇企业继续增长。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年末全县乡镇企业增加值5994万元,比上年增长20.0%;上交税金668万元,增长2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5年,煤矿全部实施了采煤方法改革,梁家河煤矿依法拍卖改制为万峰金瑞煤矿有限公司。运城宏富镁业承包经营裕兴镁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太原华鑫煤焦公司、翼城锡祯琳选矿厂等外地落户我县,使我县工业发展后劲得到加强。

工业经济稳步提高。年末,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977万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34万元,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015万元,6%;实现利税5149万元,增长20.5%;实现利润765万元,2.96倍。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原煤189924吨、生铁107777吨、水泥31121吨、发电量2841.60万千瓦小时、金属镁3659吨。

全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55万元,比上年下降2.7%。

四、贸易、固定资产投资

消费品市繁荣活跃。全年全肥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937万元,比上年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996万元,13%;餐饮业零售额1906万元,25.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3073万元,32.2%;集体经济零售额1874万元,增长10.3%;股份制经济2275万元,18.2%;私营经济1650万元,增长12.6%;个体经济9950万元,增长7.4%。外贸进出口总额144万美元,在全市山区县一路领先。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全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3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94.2%,比上年下降7.8%。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平稳增长。到年底,全县公路客运量50.7,比上年下降4.9%;货物运输量68.5万吨,增长4.7%;旅客周转量3418人次,下降17.2%;货物周转量5270万吨公里,增长3.1%。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全年全县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240.1万元,比上年12.6%。年末,市内交换总容量11368门,固定电话11467部,增长10.5%,其中本年新增1089部;移动电话用户16200部,增长11%,其中本年新增1600部;小灵通用户5114户,增长13%,其中本年新增587户;宽带网用户648户。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1.4部和16.1部。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013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增收736万元,迈上新的台阶。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49448万元,比年初增加6915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874万元,比年初增加771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9193万元,比年初增加3411万元,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797万元。银行现金收入238755万元,比上年增长23.9;银行现金支出233813万元,增长22.2%,收支相抵货币回笼4942万元。

七、科技、教育和卫生

科技工作扎实进行。全县大面积推广了果树改形、果实套袋等农业实用技术,各企业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开发潜力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95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发行学校希望19913平方米,农村贫困学生免交书款、杂费98万元,为寄宿生补助21.68万元。新录用55名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全年全县普通中学招生2163人,其中高中325人;在校中学生6760人,其中高中1053人;毕业中学生2258人,其中高中430人。全县小学招生2180人,在校小学生11246人,毕业小学生1878人。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装备水平、疾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6个,医院床位315张,卫生技术人员466人,其中职业医师204人,职业助理医师56人,注册护士86人,药剂人员42人,检验人员2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9人。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短推算,全县共有人口10038人,比上年末净增738人。其中城镇22593人,乡村77745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52%。总人口中,男性51660人,女性48678人,性别比例106.1(女性为100),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存款稳步增长。年末存款余额42874万元,比上年21.9%,人均存款4289元,比上年增加744元。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3元,比上年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238元,增长14.7%。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674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6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34元,增长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