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汾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吕梁市汾阳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四大战略,坚持三个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力度,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全市GDP完成426424万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29万元,下降7.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171万元,增长34.3%;第三产业增加值178724万元,增长21.4%;三产比例由上年的11.5:53.2:35.3调整为8.1:50.0:41.9。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65711吨,比上年增加13424吨,同比增长8.8%;棉花产量29吨,同比下降76.2%;油料产量2804吨,同比下降2.2%;蔬菜产量35736吨,同比下降3.7%;水果产量11385吨,同比增长19.8%。

2005年末,大牲畜存栏19892头,同比下降3.2%。其中,牛存栏16793头,猪存栏115938头,分别比上年减少272头、1550头;羊存栏101434头,同比下降6.9%,全年肉类总产量13412吨,同比增长0.1%,禽蛋总产量12633吨,同比下降3.4%。

造林绿化工作有所下降。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33公顷,同比下降61.4%。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4.3万千瓦,同比增长3.1%;农村用电7650万度,同比下降32.4%;化肥施用量(实物)32075吨,同比下降3.9%。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据乡镇企业部门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64567万元,同比增长42.8%;增加值164935万元,同比增长56%;上交税金28401万元,同比增长23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0285万元,同比3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8211万元,同比增长28.9%。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增长的产品有:焦炭(+354.57%)、白酒(+147.69%)、水泥(+170.70%)、化肥(+57.29%)、生铁(+89.39%);下降的产品有:原煤(-96.85%)洗精煤(-84.70%)。

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3800万元,同比增长41.29%;实现利税77300万元,同比增长17%。

全市具有资质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3570.8万元,比上年下降3%,实现利税862.5万元,比上年下降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37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178万元,同比下降3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402万元,同比下降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84万元,同比增长8%;基本建设投资19229万元,同比增长191%;更新改造投资40851万元,同比下降58%;非国有投资54798万元,同比下降49%。非国有总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84%变为64%。

五、交通与邮电

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到2005年,全国公路线路里程为342.72公里;公路货运量为508.2万吨,同比增长68.8%;货物周转量为62386.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2%。

邮政、电信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4950万元,同比增长68.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017万元,同比增长10.6%;电信业务总量为4833万元,同比增长21.5%;移动业务总量为9100万元,同比增长127.5%。

全市年末拥有电话用户92688户,本年新增22645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22.9部,同比增加5.5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0000户,新增430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24.7部,同比增加10.5部。电信、铁通、网通计算机网络用户达到8590户。

六、财贸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3449万元,同比增长2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0.5%。分行业看: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05356万元,同比增长16.5%;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8893万元,同比增长35.1%;其他零售额9200万元,同比增长52.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为103.3%,比上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总指数平均为110.8%,比上年回落了3.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0%,比上年回落了3.3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总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84972万元,同比增长48.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506万元,同比增长38.36%;一般预算支出37357万元,同比增长30.55%。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两增。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1259万元,同比增长2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9377万元,同比下降3.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7892万元,同比增长22.9%。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062万元,同比增长10.2%;赔款金额1704万元,同比增长34.9%。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946人,比上年增加629人;教师214人,比上年增加16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723人,比上年增加69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301人,教师172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400人、135人;小学在校学生53072人,教师245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申请各项专利17件,授权各项专利4件。各科研机构和各企事业单位共承担、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项,农村技术承包项目4项。全年荣获市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机构9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3座,转播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

卫生事业继续巩固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32个,床位1050张,卫生技术人员2271人,其中,医疗人员954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全市人口出生率13.22‰,人口自然增长率8.23‰。同比下降了3.06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404998人,其中,非农人口77412人;女性人口197570人,总户数120960户;平均每户家庭3.34.人,比上年减少0.4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随着经济较快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6.53元,同比增长18.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95.96元,同比增长23.4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681元,同比增长13.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82元,同比增长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