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河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壮大。全年全市承保总额达到67亿元。财险保费收入完成1809万元,寿险保费收入完成704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继续增强。2003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达到8250人,同比增长1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10人,同比增长10%,科技兴市步伐加快,各类科学技术培训深入开展。 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人才至关重要,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事业在改革和调整中稳步前进。2003年,全国高考在全市正式录取的大专、本科学生1090人,比上年净增520人,中考录取的学生1157人。中学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3年普通初中在校人数为26881人,比上年增加1907人;普通高中在校人数为7319人,比上年增加1444人。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校人数为769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的目标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四率”达100%。当年小学在校学生数达45847人,幼儿在校学生达到124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在创新中协调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迈向年轻化、专业化。年末教职工人数达5578人,其中专任教师5117人。 九、卫生和体育 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医疗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在经历非典的严峻考验后,卫生事业更加成熟了。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702个,其中国家办医17个,社会办医9个,村卫生所143个,个体行医532个。 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03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14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216人,初级职称364人。全市医生人数达1192人。 2003年,全市各医疗机构病人住院床位达到1310张,门诊次数达到2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7.46%。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成功举办了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河津赛区的比赛活动;在运城市举办的运动会上我市取得了奖牌和团体总分第二的成绩。其中金牌52枚,银牌31枚,铜牌29枚,向上级输送各类体育人才14人。在各项体育比赛中取得省地团体名次5人次,取得省地个人名次133人次。 十、城市建设 2003年末,我市城区面积达到近1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23%,城市照明路灯由300多盏增加到3000多盏,基础设施投资1.8亿元,城市建设资金达10亿多元。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化建设的同时,规范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管理。城市建设属于三产范畴,加快城市建设一方面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能增加消费需求,整体上提高三产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优化产业关系,整体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3年末,全市总户数97169户,总人口3640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0415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91336人,女性人口172702人,人口出生率14.2‰,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9.0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14元,比上年增加1110元,增长18.8%,农民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税费改革等因素推动,加之务工、经商等非农收入增加,人均纯收入达到4042元,比上年增加1099元,增长37.3%。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拉动了住房、汽车、电子通信等新型消费的大幅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8.2平方米,私车拥有率增长18%,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职工收入进一步提高。2003年,市属单位职工人数达到15108人,工资总额149887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9980元,比上年增加1428元。若包括地属以上企业在内,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38936人,工资总额631159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036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2003年,全市民政事业费总支出755.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096人,发放抚恤和社会福利费873万元。年底全市敬老院达到3个,床位数90张,收养人数18人,福利工厂达到12个,年末职工人数617人。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局户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