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高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683万元,比上年增长7.9%。商品房竣工面积61496平方米,增长213.6%,商品房销售额12225万元。其中,现房销售额占96.8%,期房占3.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2.2%;新增固定资产67243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3%。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果。投资9500万元,全长3.98公里,主线宽59.5米的长晋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竣工。全市通油行政村达到100%,同时100%的乡镇、99%的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 全年完成客运量281万人,客运周转量10460万人公里,货运量2503万吨,货运周转量57819万吨公里。 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09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47公里,市公路176公里,乡村公路770公里。公路密度115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政、移动通信业稳步增长。邮政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收入1636万元,增长19.8%。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4969万元,略低于上年。移动通信业务收入8660万元,增长8.3%。固定电话用户92175户,移动电话用户73284户,全市电话机拥有量16.5万部。百人拥有电话机34部。 六、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0509万元,增长16.0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4919万元,增长24.63%;其他行业零售额13326万元,增长23.4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3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54%;集体经济零售额21056万元,比上年增长9.83%。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2个,实现零售额16779万元,比上年增长13.73%,增幅比限额以下贸易企业低2.9个百分点。年末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4个,全年营业收入2859万元,较上年有所下降。 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投入工程建设资金502万元,建成生活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各1个,新建电子商务中心和电子平台各1个,乡级农家店9个,村级农家店103个,年配送能力达到4200万元。 市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增长,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财政职能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决算达到17403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6912万元。剔除煤炭资源价款60150万元,可比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13888万元,比上年增长32.14%,增收2.7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6762万元,比上年增长27.77%。一般预算实际支出59788万元,增长29.5%。支出中,个人部分为27018万元,比上年增长23.81%。 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102个。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96个,分别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1个、工商银行及分支3个、农业银行及分支10个,中国银行及分支4个,建设银行及分支4个,晋城市商业银行高平支行1个,农村信用社及分支45个,邮政储蓄11个;证券类金融机构1个,为大同证券营业服务部;保险类金融机构5个,分别是人保、人寿、大地、太平洋、永安。全市金融从业人员1183人。 金融机构存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2523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6.13%,绝对额净增212454万元。其中储蓄存款达到665660万元,较上年末增长15.19%。财政存款猛增468.95%,净增71915万元,为上年末的5.69倍。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35661万元,比上年增长9.43%,净投放贷款37559万元,只有2005年的近一半。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37725万元,比上年增长20.35%,当年净放贷23289万元。短期贷款中其他短期贷款猛增,达到9079万元,比上年增长461.1%。 保险业稳步增长。全年各项保费收入达到14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支付各类赔偿2516万元,比上年增长4.2%。 八、文化、体育、教育与卫生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我市的九莲灯、刺绣、高平秧歌已向省里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平鼓书、面塑、剪纸向晋城市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旅游开发进一步加快。投资53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羊头山、定林寺、丹朱岭等景区的基础设施;成功举办了晋城市社会各界公祭炎帝活动。 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41个村建了篮球场,28个村建了全民健身园,29个村有文体活动中心。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较大突破。到年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数33201人,比上年减少540人;毕业生数11785人,比上年增加49人;招生数11298人,比上年增加48人。各类小学255所,比上年减少了15所,在校学生数48231人,毕业生数7942人,招生数6848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底,全市共建成计算机学校81所,高标准多功能教室31个,装备多媒体教室52个,开通了“教育城域网”。本科达线人数703人,比上年净增166人,其中:北京大学1人,清华大学2人。 民办教育得到发展。2006年底,全市共建成民办高中4所,初中3所,小学1所,幼儿园8所,艺术培训中心4个。 基础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直医疗单位床位使用率达75%,周转率为80%。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覆盖率达87.5%,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2.35%,孕产妇死亡率35.39/10万,婴儿死亡率5.26‰。 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继续加强。大力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参合人数达到37.9万人,参合率达92.04%,全年补偿农民99204人次,补偿金额达1353.71万元。全年共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完成59个甲级村卫生所和80个高标准卫生村建设。 九、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 由于我市新投产的几大战略投资项目能耗水平较高,节能降耗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据晋城统计部门根据在地原则对我市能耗情况进行的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为177.77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67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5.75%。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实施了以防污、治污为主要内容的“蓝天碧水”工程。市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0天,比上年增加25天。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达到48.57万人。人口出生率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3.92‰。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6.7%,城镇化比率比2005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