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三三战略”建设“三个长治”的奋斗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环境、变作风、引资金、上项目、调结构、促发展、建小康”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跻身全市经济强县,建设全省旅游大县,打造北方绿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县城,争创全国生态名县,争当贫困地区小康建设先进县”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兴工富县,强农富民,亮城树形,做大旅游”四大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优环境为保障,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努力克服钢、铁等主导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和煤矿关停整顿等不利因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奋力开拓,扎实苦干、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 一、综合 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2180万元,同比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106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2333万元,同比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5741万元,同比增长12.9%,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10元,同比增长11.7%,接年未人民币汇率折算达到885美元。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1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第三产业人数达到3万人。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和产品单一,产品普遍科技含量低,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产品还比较多,增长方式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引资上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作用发挥还有限,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农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面还比较大,新农村建设不够平衡,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四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解决工业用水和旅游专用通道问题迫在眉睫;五是安全稳定工作还有一些不足,私挖乱采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压力较大,社会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还不能很好解决。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去年,我们进一步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打基础增后劲、办实事,全县各乡镇共上马建设了354个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的工程项目。 总投资13.88亿元,到去年底有251项建成竣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79元,增长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745万公斤,同比增长11.4%,油料总产量达到36.8万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1660万公斤,水果总产量达到438.8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9507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5084万元。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实施荒山绿化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太行山绿化和低效林改造0.2万亩、退耕还林1000亩,造林总面积达到1.68万亩。围绕打造北方绿城的目标,狠抓县城绿化和游园建设,县城品位显著提高,完成了“天壶”“宝瓶”“九牛寨”雕塑等一批高品位绿地和游园小品、环城林带建设工程,使县城新增绿地16.6万平方米,总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到3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北方绿城初步显现。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大牲口存栏达到15741头,同比增长2.35%。奶牛存栏2500头,驴存栏3886头,生猪存栏61123头,羊存栏61479万只,鸡存栏425652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671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125吨,牛奶总产量达到2386吨。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633万元,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2021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解决了53个行政村1.4万口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县32个村建设沼气池1700个。完成了10个村的整村搬迁任务。农村劳动输出达5万余人,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2.5亿元,全年改造中低产田3000余亩,新开发地1200多亩,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强势推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3577万元,同比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324060万元,同比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9914万元,同比增长13.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0.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30万吨、铁矿石25.2万吨、水泥34.13万吨、生铁64.97万吨;完成发电量6687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9.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075万元,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完成了职教中心、阳光小学、南关幼儿园、南洋育栋学校二期和妇幼保健院病房楼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县城发展环境,改善了卫生基础设施,增强了县城服务功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开工建设重点工程项目38项。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82952万元,同比增长19.3%,其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450万元,自觉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钢材、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方面,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县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5286.7万元,同比增长5.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5783.2万元,同比增长26.3%,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43152.2万元,同比增长16.6%,限额以上企业完成1407.2%,同比增长3.1%,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完成41745万元,同比增长17.2%,餐饮业完成5497万元,同比增长8.1%,其它完成2420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年完成“双通”工程27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3个,公路沿线候车厅60个,招手站195个。多渠道融资购置农村客运车辆109辆,使全县376个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通班车率达到96%,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956万元,同比增长5.86%,邮政业务总量完成673.12万元,同比增长30.2%,390个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每百人拥有电话15.29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