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长治市潞城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两大战略,深入推进两个转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建设全国百强县(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较大。

一、综    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13.0%;第二产业增加值36.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6.0%。人均生产总值21759元,增长8.9%,按年末美元兑人民币1:7.8087汇率折算,达到2786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0%、75.7%和20.3%,与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7.5:68.1:24.4相比,潞城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9.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9%,增收1.8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45.8%;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07亿元,增长4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91585人,比上年末增加373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3532人,减少6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9368人,减少217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685人,增加596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7.5:32:20.5。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8.5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油料种植面积0.22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1.27千公顷,增长23.3%。

全年粮食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增产33%;其中夏粮1.1万吨,增产93.5%;秋粮10.1万吨,增产28.8%。油料产量342吨,减产24.5%;蔬菜产量4.8万吨,增产10.8%。

全年水果产量2105吨,肉类总产量5998吨,增产14.4%;禽蛋产量2833吨,减产8.4%,奶产量1471吨,增产14.5%。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17.6%。其中,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28.8%;林业总产值0.1亿元,下降42.5%;牧业总产值0.90亿元,下降7.67%;渔业总产值163万元,增长8.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896万元,增长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3亿元,增长14.1%,其中市级以下完成工业总产值66.9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3亿元,增长18.4%,其中市级以下完成工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20.2%;工业产品销售率97.2%,比上年上涨2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机焦产量496万吨,增长18.0%;石膏122.4万吨,增长10.5%;生铁57.9万吨,减少23.8%;钢材18万吨,增长36.7%;水泥产量168.6万吨,增长15.0%;农用化肥30.6万吨,增长6.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39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实现利润1.3亿元,增长68.8%;亏损企业亏损额2.4亿元,减少3.3%。

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837万元,比上年减少1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所下降。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亿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城镇投资16.3亿元,下降46.4%;农村投资0.5亿元,下降85.3%。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12.7亿元,下降61.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13亿元,下降53.8%;第二产业投资15.29亿元,下降54.2%;第三产业投资2.46亿元,增长217.5%。

全年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重点施工项目41个,当年新开工项目37个,建成投产项目32个,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1.3亿元。国家重点工程王曲电厂进入试产阶段,天脊方元化工13万吨苯胺已投产,汽车站、消防站建成投入使用,潞城化工30万吨甲醇、现代20万吨甲醇、体育场、职业高中等项目进展顺利。

五、城乡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增长12.2%;其中批零贸易业3.62亿元,增长14.3%,餐饮业0.34亿元,降低9.4%,其它行业0.23亿元,增长19.4%。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全年商品销售额1.48亿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客运量110万人,比上年增长1.4%,货运量完成433万吨,比上年降低1.8%。

邮政电信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56万元,降低10.6%,完成电信业务收入7205万元。到2006年底,年末本地电话用户4.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为6.2万部,新增1.19万部,年末互联网用户为6000户。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6.2亿元,增长25.3%,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6.6亿元,增长5.9%。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9亿元,现金支出75.3亿元,货币净投放6.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5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0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22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4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赔款938万元,人身险赔款及给付110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5563人,其中中级技术以上人员2130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2所,其中小学139所,初中14所,高中4所,职业高中1所;各类学校在校人数44070人,其中小学生20984人,初中生12298人,高中生5257人;各类专任教师数3164人,其中小学教师1611人,初中教师686人,高中教师388人;幼儿园64所,在园幼儿5531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90.8%。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机构5个,电影放映单位34个,影剧院2个,文化娱乐场所18家,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4.3万册,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684人,医生643人,床位405张。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户数65328户,总人口216097人,非农业人口41791人,人口出生率11.29‰,死亡率5.55‰,自然增长率为5.74‰。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4190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397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42元,增长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亿元,增长13.3%。